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法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生音乐识谱趣味学习中的实践

作者:浙江省平湖市新埭中心小学 范雪芹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5-16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今日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当下的鲜活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受音乐。文章针对小学歌唱识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做合一”,进行了多项适合小学生的趣味性识谱新实践:“视听融合”以学定教趣味识谱让识谱学习可视化;“唱模融合”以教促学趣味识谱让识谱学习游戏化;“创演融合”以做促教趣味识谱让识谱学习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识谱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贯彻新课标,不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趣味识谱;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观看法来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即“教学做合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趣味识谱就是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益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主张手脑并用,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创设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教会学生识谱的方法,使他们的音乐兴趣得以持续与发展,不断提高识谱水平。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新实践。

  一、“视听融合”以学定教趣味识谱让识谱学习可视化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塑造的形象相对于文字,绘画来说,是非常抽象、模糊的,如何通过以视觉和听觉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保持良好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效果,是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识谱学习在听觉的基础上与视觉有机结合所产生的互补互释,其效果不仅大大优于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学习,也远超简单的“一加一”。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以学定教强调教的方法、学的方法应当统一,即“视听融合”,围绕实际教学和实践展开。

  1. 柯尔文手势辅助音高音准

  “柯尔文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首创,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表达7个不同的唱名。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学生们对边唱边动很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减弱了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并且大大提高了音准。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5课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在低年级阶段算是篇幅较长的歌曲,5个乐句中,第3乐句有歌曲的最高音la,然后降低到mi,这个变化可能会让学生在音准上产生困难;第4、5乐句采用了重复变化的手法,第4句尾音re,最后乐句尾音do,许多同学唱着唱着会不自觉地跑调。这两处都是课堂上学生极易出现问题的难点,此时老师运用接龙游戏,边唱歌谱边让学生做柯尔文手势固定音高,效果不错。

  教师在识谱教学中使用柯尔文手势,能够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所唱音符的高低关系,建立起良好的音准概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唱谱音准水平。

  2. 体态律动感受乐句特征

  体态律动是指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让学生听着音乐的节拍进行肢体运动。它在听觉、动觉、情感和思想之间建立起有机且紧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肢体语言来感受乐句特征、熟悉旋律。如在二年级下册《郊游》一课中,歌曲由3大乐句组成,第1、2大乐句相同。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律动形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结构。

  律动一:第1大乐句跟着歌曲节奏绕圈走,第2大乐句面对圆心原地律动歌词的形象动作,第三大乐句继续跟着歌曲节奏绕圈走。

  律动二:第1大乐句相邻的两个小朋友手挽手原地转圈跳步走,第2大乐句相邻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律动,第3大乐句继续手挽手原地转圈跳步走。

  两次体态律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识别歌曲中3大乐句的“相同”与“不同”,从而很自然地帮助学生熟悉歌曲“ABA”的音乐结构。

  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结构,感受乐句特征,运用听觉训练分辨乐句“相同”与“不同”,遇到完全相同的乐句可以放在一起先练习;对于略有变化的乐句,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以此降低识谱难度,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

  3. 媒体嵌入创新识谱能力

  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中加入多媒体的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运用各种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可以让枯燥的音符变得生动,让沉闷的课堂变得轻松,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去学习识谱知识、提升识谱的能力。另外可以运用不同的多媒体卡片或者是相关的节奏卡片,帮助学生深入歌曲,引领学生主动地拍打节奏、识读谱子,增添音乐课程的趣味性。

  二、“唱模融合”以教促学,趣味识谱让识谱学习游戏化

  音乐记忆能力指的是通过听觉、感觉和认知等方式,将音乐信息存储在记忆系统中,并在需要时再次恢复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音乐学习和演奏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训练和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和表现力,从而提高音乐水平。以教促学在做中教、做中学。教师在教学做合一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和实践的参与者,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小学生通常是通过模仿开始学习的,唱模融合式学习模式明显降低了识谱的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1. 音符擦抹提高背谱能力

  学习音乐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学生感受音的高低与节奏,还要注重背谱能力的培养。想把一首曲子背下来,进行化繁为简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所有“分”的训练,都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乐谱,运用擦抹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背谱能力。如在《草原上》一课的旋律学唱中,先擦掉每一行尾音,让学生听辨后唱出尾音,再擦掉相同的5、6两个小节,让学生听辨后唱出。慢慢擦掉更多的小节,让学生听辨演唱,这样边唱边结合听辨,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背出全曲。这样有趣的记谱方式既增强了识谱能力,又提高了音乐的记忆能力。

  识谱和背谱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小学阶段孩子的背谱速度非常快,他们记忆力普遍比较强,耳朵对音高的感知能力也比较强,这个时候培养学生的背谱能力是最合适的。

  2. 创编声势感知节拍节奏

  声势教学是指让学生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做动作发出声音的教学方式。利用声势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敏感性,增强音乐节奏感,发展学生对节拍节奏的感知和记忆。先要让学生知道7个音的唱名,然后通过学生对节奏节拍的把握去听辨巩固,包括从谱子当中掌握音乐节拍节奏、音的高低、强弱的规律,这样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谱子和节奏的认知。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