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人音版第八册教材《西风的话》一课的教学。先随音乐节拍拍手感受音乐的速度,然后再按歌曲节奏拍手感知到全曲4个规整的乐句采用了相同的节奏,旋律流畅,优美抒情,最后设计成声势动作丰富音色,学生练习得兴趣盎然。这样的声势训练就是为了量化音符时值长度,从而准确地视唱旋律。声势训练还可以带着学生找到节拍,引导学生自己创编,设计出每个音符的动作感受和旋律走向,最后能完整演唱全曲旋律。
3. 游戏介入提高识谱兴趣
识谱学习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且乏味的,为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识谱兴趣,教师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游戏可结合音乐元素来开展,如击鼓传花游戏教学。针对不同年级段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唱名编制成儿歌,通过儿歌的琅琅上口来增添音乐识谱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将唱名音高与手势相结合进行记忆,一方面体现了识谱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另一方面识谱理论可以寓教于乐,更易于小学生接受。如师生接龙模唱歌谱,接龙游戏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要有敏锐的听觉,练习几遍后学生就学会了。这种方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可以运用,在许多歌曲中都能开展接龙游戏,并且在唱歌词、记谱环节中都可以使用,降低了课堂学习的难度。
三、“创演融合”以做促教,让识谱学习多元化
图谱具体形象,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创编图谱辅助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在歌唱器乐教学活动中,创演结合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表演中对所参与的识谱音乐活动产生兴趣并能够唱好、奏好,从而巩固音乐识谱的学习,激发他们继续学习音乐的欲望。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以做促教,实现学以致用。
1. 图谱创编提高识谱趣味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不管是用多媒体还是手绘,不论是用简单的线条记号还是用丰富的色彩对比来呈现图形谱,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重难点的解决都能起到积极明显的作用。用不同的图形将两个声部的节奏进行标示创编,形成较为直观的节奏谱,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分组进行声势训练:一部分学生按一声部节奏谱拍手,另一部分学生按二声部节奏谱跺脚,使学生在对图形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歌曲节奏、情绪、色彩有了直观的体验。通过图谱辅助学习,既能准确把握声部横向旋律的行进,又能兼顾纵向和声的呼应,有效地提示了一声部进入的节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2. 乐器演奏熟悉乐曲旋律
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趣味识谱的过程。通过手的弹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的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建立音准概念,有效增强识谱能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一个具体的形象更能让他们接受。图谱中蕴含着旋律的高低、走向,声音的长短、强弱,帮助学生明确地感受旋律。把音乐用明确的线条画出来是新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它把音乐变得“有迹可循”,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感受了乐曲的走向。比如四年级下册《西风的话》一课的识谱教学,学唱采用师生合作唱谱的方式,节奏模仿,乐句接唱,画旋律线,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旋律特点,找到乐曲中很多相似的乐句,进而用小乐器吹奏巩固提升识谱兴趣。
音乐课堂不应该仅仅是听觉的感知活动,而应让多种感知协同发展。以图谱辅助“创演融合”式可以吸引学生主动投入音乐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感受音乐活动中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识谱兴趣和音乐表现力。
3. 评价激励享受识谱成功
对学生识谱学习的评价要多渠道进行,渗透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学生会唱一首曲子论高下,要根据其对识谱学习的兴趣、参与创演的程度、合作的愿望等多方面做出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如开展“识谱闯关我能行”活动作为阶段性考核。每一册都制定旋律必唱曲目,如第七册的《大家来唱》、第八册的《土风舞》、第九册的《牧场上的家》等。“闯关”线路是:第一关,相邻四人小组课内相互考核过关。第二关:小组内未过关者,课后找小老师帮忙,再到“识谱小能手”处考核过关。第三关:由教师亲自辅导,考核过关。笔者为每个班级都制作了一个表格,上面有代表学生的小星星,闯关了就在星星上盖上一个小红章,学生识谱的情况便一目了然了,同时一个个小红章也让学生享受到了识谱带来的成功。
歌唱教学中的识谱教学就如建筑高楼的基石,只有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学生能接受的识谱教学方法,才能简化识谱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形成能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由浅至深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更好地贯彻新课标,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