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法

提高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放牛山歌》一课为例

作者: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 潘禹宁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4-08

  关键词:音乐感知能力;放牛山歌;《放牛山歌》;教学策略

  音乐感知能力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把握,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二者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以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的《放牛山歌》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创设情境,视听感受——听

  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听”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方法越来越丰富,多媒体工具可以被充分融入音乐感知能力的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可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直观,同时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设备的利用,帮助学生打造良好的音乐感知情境。《放牛山歌》是一首四川民歌,其内容与我校三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单纯聆听歌曲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认知,因此教师应着力打造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这首歌曲的认识和了解。

  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先播放这首歌曲的音乐前奏,要求学生聆听并思考——你听到了哪些声音?通过对学生听觉感官的刺激,引起他们的初步感知。随后,教师出示课题《放牛山歌》,并提出问题:“一听到山歌,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如果你在大山中唱歌会出现什么声音效果?”学生纷纷答出“回声”。接着,师生一起感受体验“喊山”活动,营造情境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及模仿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感知。

  表现歌曲,情感传递——唱

  对这首歌曲的赏析需要从节奏、旋律和歌词多方面切入,让学生的感知逐层递进,最终切实有效地达成情感体验的目标。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各有差异,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应做好全面且深刻的分析。《放牛山歌》中带有很多方言衬词,许多学生在按节奏读歌词时往往不够顺利,特别是第3乐句“背上(那)背个(哟啥)”运用了十六分音符和切分节奏,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感到困难。但这部分内容又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更多地给予学生指导,尤其是帮助学生识读乐谱,通过识读体会节奏和歌词之间的完美搭配,引导学生感受山歌旋律高亢、委婉、起伏跌宕等特点,激发他们对民歌演唱的兴趣和爱好。

  角色演绎,融情表现——演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未接触过《放牛山歌》中的类似情境,所以对这首歌曲的探索欲相当强烈,这是学生童真的表现。地方歌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往往诞生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且是创作者对某种情感或目的的别样呈现,因此教师应着重打造开放化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寻找歌曲创作的根源。

  在唱会这首歌曲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牧童,你觉得应该怎样放牛?在放牛的山里会发现什么呢?”同时给出相应提示:“牧童是生活在大山里的,牧童都会做什么呢?”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扮演好小牧童。这里还需注意,不要忽略了牛儿的扮演者,牛儿们的叫声可以共同烘托出大山里牧童放牛的美好画面,帮助学生感受小牧童快乐劳动生活的喜悦心情。

  总而言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向来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难点。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着力提升学生在民族音乐方面的感知力,逐步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这将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