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鹅湖》创作过程的分析,能够说明,舞蹈音乐具有鲜明的场景特征,并对总体和局部的起迄时间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创作或剪辑舞蹈音乐相对于创作纯音乐作品,其过程要复杂的多,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舞蹈作品的时间长度、舞台调度、情绪起落、舞种及民族性格、地域风格等。由于舞蹈音乐直接影响着舞蹈作品本身的质量,因此作为舞蹈编导,要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对音乐的基本结构原则、舞蹈音乐的再次结构原则的理解,以及对具体音乐作品整体结构的分析,是所有音乐分析能力中的重中之重。
二、舞蹈音乐的结构原则
任何一个舞蹈作品,无论是长篇巨制的舞剧,还是精炼短小的舞蹈作品,其中的音乐部分都要在时间的延续中一点一点地展开,而不可能像欣赏绘画和雕塑一样,在瞬间就能大致把握整体结构。这种在时间上的延续,正是音乐艺术的一大特点,所以音乐被称为“时间的艺术”。音乐在时间上的延续,无论长短,都必须有一个结构框架和章法,不能是混沌一片。这种结构框架或者章法,就称之为“曲式”。它不是预设的理论,而是在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维范式。
在舞蹈音乐中,音乐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所处地位及所起作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其中,揭示及展开主题的段落,称为曲式的基本部分。在基本部分前后或若干基本部分之间,有时会有一些如引子、连接、补充、尾声等段落,这些段落被称为曲式的从属部分。在短小的乐曲中,不一定有从属部分,但在大型乐曲中,从属部分是不可缺少的。
在舞蹈音乐中,从属部分的运用非常多见。例如:音乐中的“引子”可以用来指示或凸现舞蹈作品的意境及情感所指,即便舞者还未出场,就足以激发欣赏者的观赏欲求,常常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连接”和“补充”最有利于帮助舞蹈场景空间的转换;“尾声”则常常能够深化主题意韵,为舞蹈作品锦上添花。
在曲式从属部分的运用上,由孙颖先生作曲的中国古典舞作品《踏歌》的舞蹈音乐是一个上佳的范例。它除了包含基本乐段之外,还充分地发挥了曲式中从属部分的功能,在引子、连接和尾声的运用上贴切自然,使舞蹈和音乐结合得天衣无缝。对《踏歌》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和细致地理解在乐段结构的舞蹈音乐中,音乐与舞蹈之间是怎样结合的。
《踏歌》通过民间和古典形态的交融,共同诠释了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它所呈现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这个作品采用的边舞边歌的形式,在音乐材料的使用上非常简洁,它只用了一个乐段的完整材料,而这个乐段就是作品中边舞边歌的段落。歌段之外的部分,在材料的使用上零散细碎,与歌段交替出现,都可以被看做是乐段之外的附加结构,如前奏、间奏、尾声等。另外,这些附加结构的音乐材料之间是重复使用的关系。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前奏— A — 间奏— A — 间奏— A —间奏— A — 尾声
5 句 3 句 5 句 3 句
按乐段内部材料的组合关系来分析,这个A 乐段( 即主题旋律) 由5 个乐句构成,其内在关系体现出三部性原则:第1、2 乐句为呈示,第3、4 乐句为对比发展,第5 乐句变化再现了第2 乐句的材料。A乐段间隔重复,其旋律并未变奏,但重复的方式略有变化。它在第2 次和第4 次出现时省略了前两个乐句,直接展示后三个乐句。A 乐段每句8 拍。其中第1 句和第3 句各能分出两个乐节,每个乐节4 拍,其余乐句不分乐节。该作品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这样可以在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这种反差在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规律上体现为每4 拍(1 个乐节) 换一个动作,并形成顿挫感,使舞蹈从头至尾都保持了一致的动律,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和婉约。
在创作或采编舞蹈音乐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并发展音乐材料,从而在音乐结构的整体方面形成的某种规律,就是舞蹈音乐的基本结构原则。它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