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作者:李莘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7-18

  除了《梁祝》的“爱情主题”之外,许多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中国民歌都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例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山东民歌《青蓝蓝的河》( 用于胶州秧歌) 等,都属于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这些民歌也被成功地用于编排民间舞作品,艺术效果也非常理想。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富于动感,适合编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曲式结构赋予音乐一种固定的起伏动势,而舞蹈也同样具有起承转合的动律趋势,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舞蹈作
  品,就会更加自然流畅。
  第四,变奏原则。以一个主题为基础,用变奏手法引出若干变体。变奏由于本身是一种重复,缺乏音乐展开的动力性,又由于主题变奏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所以变奏在形式上的终极界限并不确定。因此,变奏曲式的结构力相对较弱,常与其他原则结合使用。图式表现为:
  ( a a1 a2 a3 ……)
  下面用蒙古族《顶碗舞》的音乐来讲解变奏原则的具体运用形式。由何燕敏编导、刘刚宝配乐的蒙古族《顶碗舞》取材于传统舞蹈,作品以简洁率性的舞蹈语言、变换巧妙的舞台调度和恢弘大气的舞蹈音乐,塑造了蒙古族女性端庄自信的风采,既体现了传统舞蹈的浓厚风格,又展现了活跃向上的时代气息。这个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富于浓郁民族韵味的舞蹈音乐功不可没。该作品中的音乐就是运用了变奏原则,其主题音调由四个乐句构成,音乐材料非常单一,四个乐句用的是同一个音乐材料,以马头琴齐奏的形式展现。之后,随着舞蹈性格的转变和舞台调度的愈加频繁,这个主题音调不断进行重复,但其音乐情绪发生了变化,由缓到急、由平稳到激昂。这种音乐情绪的变化,就是通过变奏手法来实现的。例如伴奏音型的改变、配器的改变、速度的改变等,都可以被看做是变奏的手法。所以,这个作品的舞蹈音乐虽然从旋律材料来讲比较单一,但在听觉上并不枯燥乏味。
  第五,回旋原则。一个主要的音乐材料多次出现,在每次出现之间插入新材料。回旋原则源于民间歌舞形式:不同的领舞或领唱部分与不变的群舞或齐唱部分间插循环,便形成了回旋的结构。因此,回旋原则的本源,可以说是呼应原则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即相同的“呼”引出不同的“应”;或不同的“呼”引出相同的“应”。其图式可以表示为:
  A B A C A D … 或A B C B D B
  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原始的回旋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相综合,形成了现今更为常见的类似三部性连锁式的回旋曲式,形成在主题呈示后,多次离题及多次返回主题的结构( 如图2 所示)。
  回旋结构中,多次重现的部分称为“叠部”,对比变化的部分称为“插部”。回旋的周期可多可少,但叠部至少出现三次,并至少有两个不同的插部。下面用肖邦的《#c 小调圆舞曲》为例讲解回旋原则的具体应用形式。这是一首非常能够体现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作品,节奏近似马祖卡舞曲。这首乐曲曾经被成功地改编为管弦乐曲,并作为芭蕾舞《仙女们》中的配乐。该曲旋律一开始便流露着一丝忧伤,显现出肖邦细腻、飘逸的创作特征;第二段为音符的急速流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中段由小调转入大调,传递出明朗乐观的气息,之后又再现先前的两个段落。这个作品的曲式结构图为:
  (A—B—C—B1—A—B2)
  其中,A 和C 是新材料,相当于“插部”;B 是主题的重复,相当于“叠部”,体现了回旋原则,同时AB—CB—AB 又体现了三部性原则。
  以上对舞蹈音乐发展的五个基本原则做了简单的举例分析。其实,无论是古典作品,还是现代的创新之作,舞蹈音乐都包含以下三种发展手法:对比、变奏、重复。
  对比是由作品中的多个音乐材料造成的,它们在旋律形态、节奏型、情绪特征上的不同给听者带来了新鲜的感觉。一部作品多少总会有些对比的因素,大型作品的对比幅度会比较大,对比的材料会比较多,相对来说小型作品的对比幅度就小些,材料也没有那么多。如三部性原则中的B 部( 离题并展开) 体现的就是对比功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