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剧技法是一种即兴、非正式展演,且是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教育中比较常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参与者人格的成长与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训练舞台的演员。将戏剧技法应用到中学教学中有诸多的好处,作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的一些实施建议,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戏剧技法;中学教学;应用
一、何为戏剧技法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戏剧技法有时又称为“创作性戏剧”,它在1977年经美国儿童戏剧协会(The Children’s Theat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CTAA)检视教育戏剧之词汇后,定义为:一种即兴、非正式展演,且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在其中,参与者在领导者的引导下,去想象、实作并反映出人们的经验。尽管戏剧技法在传统上一直被认为与儿童及少年有关,其程序却适合所有的年龄层。
二、戏剧技法的功能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它要求参加者懂得文学、表演、舞台美术乃至音乐等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必须是在一个默契的集体中面对观众进行艺术实践。因此,开设包括实践内容在内的戏剧课程肯定比音乐、美术课程要复杂得多,学生也要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但他们的收益也一定会全面得多”。“[1] 戏剧技法教学目标在功能上能够吻合我们学习人生与面对真实情况的需要”。[2]它不仅能够完全吻合一般学校对德、智、体、群、美五育的要求,而且还有“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作用”。[2]戏剧技法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作与表达的机会,“并在同理心、设身处地假想自己为他人的情况下,促进思想的成熟、避免过度自我中心的主观”。它有利于学生想象、思考及创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增强。因此,戏剧技法被广泛地应用。
三、教学实施建议
黄德顺、黄丽萍两位作者在《香港学校戏剧科推行现状》一文中提到:“无疑,校舍空间较大,对发展戏剧科或其他校本学科永远是一个正面因素,然而只要有热心推行戏剧教育的教师,一个普通的教师已可以推行着具效能的戏剧教育。”可见教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挑战。
1.丢掉一颗功利心。这里的功利心主要是指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以及班级的排名。这一点对于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槛”。而它对于戏剧技法在中学的顺利开展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丢掉一颗功利心,不仅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而且也是戏剧技法的内在需求。戏剧技法可以模拟人生社会中会遭遇到的各种状况,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角色内心情感的过程中,学习到人生社会的经验,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如果带着一颗功利心,就很容易将这一过程简化而过多去关注最终的呈现结果,学生就在这种简化中失去了重要的成长机会,老师在功利心的作用下失去了全方位观察学生、发现学生成长的机会,戏剧技法诸多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就无从体现。
只有丢掉一颗功利心,一线的教师们才能将关注的目光从分数与排名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进而在课堂上为戏剧技法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实施机会,从而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戏剧技法才有可能在中学的课堂上生根、发芽、成长;学生也才能在课堂上寻找到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
2.循序渐进设课程。这里的“循序渐进”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我国目前现有的国情、教育体制中的各种限制以及开展戏剧活动的现实基础,如果想在中小学单独开设戏剧课,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实现。在目前现有条件下,想让戏剧更快地在中小学校园中生根、发芽,最好的方式是与中小学目前已有的学科相结合,尤其是与在家长看来很重要的文化课相结合,运用一些戏剧元素与具体学习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收获,在参与活动中感悟,在亲自实作中成长。这样在还教育之本来面目的同时,学生更受益,教学成果更显著。如果教学成果越显著,就越能为戏剧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单独开设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