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审美导向
(一)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品味,老师应选取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音乐美感的经典作品教授给学生,这些作品耐人寻味,表现出的精神内涵更是值得人们深思,对于一个好的音乐作品而言,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应当是和谐统一的。音乐的形式美是感性存在的形式因素,它是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之一,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如我们在欣赏一首歌曲时,最先感受到的是其旋律、伴奏等音响形式,因此,音乐形式是有十分严格的审美标准的。在音乐作品当中,音乐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美的形式便无所谓音乐美的内容。音乐形式如同音乐的骨骼,而音乐内容是音乐的灵魂所在,所谓音乐内容,指的是音乐作品在音乐形式的表现基础上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深层情感。它是听众在欣赏音乐时能够感受到作曲家的创作精神所在,或是基于自己的艺术审美水平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例如,音乐作品表达欢乐的内容时,通常会使用短促而又跳跃的音符,速度较快,使听众产生愉悦之情。当作品表达悲伤的内容,通常会大量运用下行的音调,速度较为缓慢,能使听众产生悲伤的情绪,当人们处于悲伤的情绪当中,外在形象呈现出灰暗的感觉。由此可见,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作用的。
然而,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所表现的美感,它是基于听众的审美经验,高中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作品听觉经验,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生对听觉的审美已经具备了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但是他们对这种认知还处于一种浅显的状态。因此,高中音乐老师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认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听觉经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审美心理因素
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具有复杂性,由多种因素组成,如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民族特色、自我认知等,同时与其审美需求与审美感知力也是密切相关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来加强学生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心理状态,这对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需要老师利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心理引导,开展丰富的音乐审美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感知能力。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可以通过介绍作品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进行艺术想象,使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音乐情境,从而不断发展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学校组织合唱比赛时,选取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且积极健康的爱国曲目,引导学生对祖国成长的艰辛历程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同时利用轮唱、齐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展现歌曲所传递的画面与情感,并唤起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作品鉴赏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老师首先选取作品并设定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需深入了解作品,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然后由各组代表谈一谈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基本结构、风格特征等方面加以分析,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借助音乐作品鉴赏讨论活动能够提升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让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自发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提升审美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聆听音乐正是鉴赏音乐和感知音乐的必要前提,高中音乐老师应当重视聆听的重要作用。比如,老师通过介绍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特征性节奏或是旋律音调,并让学生聆听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曲目,增强学生对于不同音乐文化的审美感知。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老师通常忽略了聆听的练习,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音乐碰撞。聆听能够帮助学生熟悉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感受作品的情绪和情感,这对集体演唱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如,我们进行二声部合唱时,运用聆听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合唱时所产生的的和声美,从而领会合唱的艺术魅力。由于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对聆听的方式未引起重视,导致了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存在一些的教学失误,老师应当及时纠正,学习多种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聆听有效性,提高音乐文化修养。在有效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能作出正确的心理反应,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内心迸发出学习音乐的热情,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