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跨地域、跨民族文化交流的不断繁荣,音乐的多元文化特性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要求。但是在高中音乐鉴赏一线教学中,音乐的多元文化特性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许多高中师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还流于表面,教与学都缺少了文化层面的引领,未能充分发挥音乐鉴赏教学涵养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探究发现法;实践体验法;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能够反映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因此,音乐的多元文化特性是与生俱来的。一堂优秀的音乐鉴赏课,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文化知识,又要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文化元素,展现音乐文化多元性的一面,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鉴赏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音乐鉴赏课的人文涵养功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不足
教学内容单薄片面是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多数高中音乐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么只挑选自己感兴趣或特别有把握的内容,要么根据高中学生普遍偏好流行音乐这一特点,刻意回避一些难度较高、相对冷门或乡土味较浓的教学内容,导致教材内容得不到真实全面的反映。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范围十分有限,很多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都不了解,进而影响其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部分高中音乐教师的授课缺乏深度,所讲的都是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教学过程只是毫无创见地将教材内容复述一遍,而未能根据个人见解来整合和拓展课题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单一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寥寥。
音乐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合体,在高中音乐新课标中也提到,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但以笔者高中音乐一线教学经历来看,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对文化要素的挖掘还远远不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还未真正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和关注。例如,在上《独特的民族风》这节课时,对于其中的蒙古族民歌这一部分,多数教师都会选择长调和短调两种歌曲,其中,长调歌曲用的比较多的是《辽阔的草原》,这首歌鲜明地体现了长调歌曲字少腔多的特点,但是对于为什么草原上有这么多的长调歌曲?它的产生和蒙古的草原文化之间有何种联系?教师一般很少讲到。短调歌曲用的比较多的是彭丽媛版的《嘎达梅林》,这首歌的感染力极强,再配以MV镜头,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触动。在学生欣赏完歌曲之后,如果教师能够趁热打铁,顺势将这首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引导到文化层面上,比如对嘎达梅林这一草原英雄人物进行简要的介绍,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歌的文化内涵,在激发民族情感的同时,对短调适合哪类题材的歌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多数教师在组织学生欣赏完歌曲之后,都是单刀直入地让学生分析这首歌的节奏与结构,一些学生连嘎达梅林是谁或者说是什么都不知道,对其英勇事迹更是一无所知,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体会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使得歌曲的文化教育功能大打折扣。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讲授,其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教师一旦掌握了好的教学方法,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激情,不但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课程气氛也会变得非常的活跃,甚至一节课下来后,学生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反之,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就会让教学乏善可陈、课堂死气沉沉,下课铃声还未响起,学生的心已经飞到了操场上。目前来说,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陈旧,很多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自己的讲解,与学生之间只有一些问答式的简单互动。例如,在欣赏藏族歌曲《宗巴朗松》时,有教师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歌曲,比如这首歌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的速度怎么样?在欣赏完歌曲后,再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前半部分是速度较慢的歌曲,后半部分是速度较快的舞曲,在歌曲唱之前还有一段由乐器演奏的引子,速度不快也不慢。随后,教师再为学生介绍囊玛这种音乐体裁,并为学生展示藏族乐器扎木聂。表面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再对学生进行提问、互动和引导,但实质上仍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因为教学过于浅表、平淡,既没有设置任何悬念,也没有深层次的探究,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欣赏完歌曲后,对藏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依然粗浅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