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对于高中音乐教师们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围绕着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一目标来进行。通过《阳关三叠》一课的教学设计案例来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于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设计之中,发现在教学设计中要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内容。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音乐鉴赏课; 教学设计
2017 年12 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教学设计的所有内容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而音乐学科应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新课标”的音乐鉴赏课内容要求中提到“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养成听赏音乐的习惯” “认识、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现形式”“感受、体验、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文化特征,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情感和思想内涵表达中的作用”[2]。这些均应成为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宏观把握整节课。《阳关三叠》一课来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2009 年7 月出版)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中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单元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古代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艺术歌曲作品。该课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音乐中的雅致与意境。本文以《阳关三叠》为例,简要分析高中音乐鉴赏课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基于审美感知的教学设计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3]如今,学校教育中提倡美育全覆盖,而音乐课又是国家在基础教育中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因此,将“审美感知”作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音乐审美性的体现。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认识与了解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发掘音乐的深刻内涵及音乐本体价值,由外及内地感知、认识以及领悟音乐。
在音乐鉴赏模块教学设计中,可通过聆听、体验、理解、比较等途径,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一般规律,认知不同音乐种类的主要特点,同时又能理解音乐中各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首先要基于“审美感知”来设定教学目标,如在《阳关三叠》一课中,学生能够认识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要素以及表现手段,并对此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同时能够掌握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学过程的设计则可以选择在导入部分提出问题,如“该曲与上节课听到的古琴曲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猜测三叠是什么意思?该曲运用了哪些音乐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从旋律、音色、节奏、速度以及力度等方面回答) ”,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琴歌版《阳关三叠》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集中注意力,通过听到的音乐要素去判断音乐的风格与情感。此外,还可以准备多种版本的《阳关三叠》,如琴歌版、独唱版、古琴版等,为学生提供同一音乐的不同形式,此举意在学生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可以体验各种不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学会用多种角度去欣赏、感受音乐形式、体裁的不同所带来的不一样的触动。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审美感知”的内涵指向。
二、基于艺术表现的教学设计
“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4]音乐的实践特性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音乐创作、演奏( 演唱) 或是欣赏都离不开实践,因此, “艺术表现”对于高中生来说同样是音乐课中必须形成的一个核心素养。通过亲身体验音乐、参与到音乐形成的各个环节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主动进行音乐实践,从事音乐生产,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