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作者:福州屏东中学 孙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05-16

  在高中教育中,音乐作为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对鉴赏教学的定位不够清晰,主要是对音乐鉴赏的教育效用理解不够全面、深入等,当前音乐鉴赏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少音乐感知。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过于单一,过于注重对学生音乐乐理知识的讲解。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忽视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体验,导致学生缺少对音乐的感知,影响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对音乐情感的感悟,阻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二是一些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看似多样化,氛围也非常活跃,但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却没有收获多少真正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设计鉴赏活动时教学定位不够明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 年版”) 指出,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批判和反思。基于此,笔者试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教材《音乐鉴赏》为例,就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先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也是如此。课标2017 年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文化为核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鉴赏,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实现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第二单元《高山流水志家国》时,由于学生对古琴知识了解较少,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欣赏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古琴作品《广陵散》和《流水》,学生会产生平淡无味之感。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与音乐内容有关的视频,同时渗透对古琴文化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体悟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师应通过音乐鉴赏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充分发挥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体悟音乐多样的表达形式,理解音乐内容及其富含的情感与哲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例如,在第四单元《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节教学中,为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京剧《霸王别姬》片段,然后为学生讲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事及京剧的发展历程,接着从梅兰芳被誉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入手,让学生欣赏其主演的京剧《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体会京剧的独特魅力。在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京剧的感受,或者鼓励学生模仿歌唱,品味其中的韵味,促进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领悟京剧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戏曲音乐的丰富多彩,充分体会京剧的魅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亦是如此。在欣赏音乐时,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回忆、想象,去体验、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每个人的经历、思考不同,必然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让学生感知音乐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将理解的内容通过表情、动作表现或者模仿出来,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

  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二十三(热情) 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和《第九(合唱) 交响曲(第四乐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聆听作品,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及欧洲古典音乐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公论认为这首曲子充分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将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未来中,你们听了之后有何感受?为什么说这首曲子是钢琴音乐史上最高峰的经典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在黑板上用密集程度不同的线条来表现音乐情绪。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