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感悟民族音乐深化民族情怀——高中演奏模块教学中民族器乐音乐美感培养的思考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 史令慧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05-17

  摘要:民族音乐演奏教学在高中演奏模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促进学生理解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情感重要的渠道。在当代流行文化风靡全球的形势下,学生民族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因此,高中演奏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是解决民族音乐审美问题的重要法宝,同时它也对于培养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深化民族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感教育 演奏教学 民族器乐

  在2017 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课程设置的六大模块中,其演奏模块是“以器乐为媒介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 是培育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具有较高实践意义的音乐课程。演奏教学是通过了解音乐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演奏方法,在体验器乐演奏中提升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然而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高中生对传统民族器乐音乐作品学习存在懈怠, 他们更热衷于对流行音乐器乐的演奏, 虽然高中教材中涉及了不少传统民族器乐的教学内容, 而教师们努力尝试引导学生对传统民族器乐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可效果依旧不理想。

  而音乐,作为一门具有体验性审美性较强的学科,它是由多种音乐要素、音乐风格以及作曲家赋予的音乐情感、时代特征所构成的。因此,在演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民族器乐音乐作品自身的美的特性和内涵,启发学生从音乐的要素,风格、情感等进行美的体验和感悟, 进而发现民族器乐音乐美的特征和价值等,这也就是所谓的音乐“美感”的培养。

  一、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美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蔡元培曾说:“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美丑的”。在音乐这门听觉艺术中,审美感知听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然而,它除了听觉上的审美,更重要的是音乐背后深远的文化意义感知的过程,这样看来,音乐审美过程是具有逻辑判断和思考的过程。因此在演奏教学中, 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民族音乐中美的特征, 感悟民族风格独特的音乐美重要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也是学校教师应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有助于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

  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大都具有与西方音乐作品不同的美学“意境”“情浓而艺远,景清而心淡”是民族器乐音乐作品独特的审美。所以,在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中更多的是直接抒发人的情绪情感的,如《二泉映月》,更或者是借物言志、借景生情,讲究意境、神韵表达以及虚实结合的乐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其民族音乐作品“万物景情融,虚实亦由心”的美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只知其美,不知其如何美。然而,作为一个音乐表演者来说, 如果对与作品的内涵文化没有深刻的美感体验, 就不能够深入感知民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怀。因此,在演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 更需要通过对民族音乐美与文化内涵的分析和引导,深入了解其音乐背后的深层内涵,启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作品独特美的感知, 从而增强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从而在演奏中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

  (二)有助于提高民族器乐演奏表现水平

  中国民族音乐在音高方面的特点是“声可无定高”,如很多民族乐器中都有吟、揉、滑等指法,使声音产生波动,余音袅袅,独具韵味,这些指法是在民族乐器学习过程中的必备指法,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决定了乐曲的音色和风格。然而,要感知理解,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民族音乐的美感, 感悟民族音乐的特点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很多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这些演奏技巧带来音响上的独特民族韵味,因此演奏表达不清晰,甚至因个人喜好随意删减。美感教育是演奏教学和演奏表现的动力, 它能使演奏者对力量的控制、强弱的控制、音色的锤炼、音乐情感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美感教育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 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演奏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从而才能启发学生在演奏中正确处理民族器乐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和指法的演奏以及音乐情绪情感的表达, 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