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美感培养的几点建议
提升音乐表演中音乐作品的演奏水平以及音乐表现力, 就要从美感培养入手, 从理解音乐美的内涵开始。笔者针对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美感培养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音乐要素感知
对于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同学来说, 传统民族器乐音乐与西方器乐音乐有一定的差距, 传统民族器乐音乐首先从音乐演奏风格上就有别于西方器乐音乐,民族器乐的演奏注重“形神兼备”的意境之美,例如初步学习古琴演奏中,重在要引导学生感知古琴“悠远、苍古”的音色,其演奏方法中音质多有散音、泛音、按音;右手弹奏,左手润腔,各种技法的结合,而使古琴发出多样的音色和具有丰富的润饰旋律的可能性。对于古琴技法与其音色的结合而产生的意境之美, 是教师启发学生音乐美的感知的首要任务。对于初学演奏者而言, 在琴音中所得的音乐感悟更多是体会音色和旋律上,而古琴的太古之韵,往往是不容易让初学者体味到的。在进行演奏教学中,教师要将其意境与音色产生的关系深入发掘, 进而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民族音乐中正平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意蕴。
(二)情感引导
情感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开始,也是核心,表演艺术不仅通过艺术表演表现出音乐的美感, 还要和乐曲等和作曲家在情感上达成共鸣。在这样超越时空的艺术沟通下,音乐作品就成了连接演奏者和作曲家沟通的主要渠道,所以,要准确表达其作曲家赋予其的音乐情感,就要深入发掘作品中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情感体验,设身处地的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因此,在民族音乐演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将音响效果表达和情感结合,引导学生想象音响效果表达出怎样的音乐情感,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理解作品中的情绪表达。在《金蛇狂舞》器乐合奏中,具有民族特点的“螺丝结顶”演奏技法上,教师要通过对层层递进的音乐表达情绪的分析, 引导学生体会感知民族音乐中表达节日气氛、以及音乐情绪的方式,从而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并提高其音乐演奏的表现力。
(三)文化熏陶
要提高其演奏水平,以及演奏中音乐作品的美感,应要深入理解其民族音乐的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实践教学中, 依靠对某一音乐作品的讲解以及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民族情感更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音乐文化内涵的积累、民族音乐美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这需要长时间的音乐文化积累和拓展,需要教师在进行演奏教学中,更加注重其民族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扩展,不应急于讲授技能方面的知识内容,而是先从情感上、文化背景上启发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日积月累的音乐文化内涵的拓展中, 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民族音乐美的感悟。
(四)创设表演实践
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美感方法之一是根据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特点,创设不同的实践表演。音乐实践是体验感知民族音乐,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特点,感悟民族音乐情怀较为有效的方法。在短短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和实践性的民族器乐音乐,课下由学生自己去了解作品的内涵, 然后再课上组织编排演奏,通过学生演奏,小组评比或者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在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自主获得对民族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感悟,对民族音乐文化美的体验,以及对民族音乐情感的升华。
以上内容仅是笔者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生对于民族性音乐美感受不足而进行的一点思考, 在这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下, 民族音乐更是需要我们亟待弘扬和传承的,而课堂教学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进行研究教法的同时, 要关注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感悟民族音乐的美的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对音乐教育的探索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