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立德树人逐渐成为众多教师研究重点。初中音乐教学因其特定教学性质,其中含有大量德育原则,若教师借助有效教学方式、挖掘教学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可以构建良好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不断树立认知,促使学生综合化发展。本文就育人视角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策略进行研究,并对此提出相应看法,希望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育人;初中音乐;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侧重学生多元化发展,而音乐可以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综合素养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全新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需转变自身育人思想,重视德育教育与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演唱技巧、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沐浴育人光泽。我认为教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从创新教学方式、寻找教学中的德育元素等几点入手,切实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深化音乐教学改革。
一、育人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的生理发育渐渐成熟,心理发育却还未成熟。学生对于世界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且对于新鲜的事物,不论好坏总是勇于尝试,由此会沾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手机,登上网络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网络上的信息光怪陆离、庞大而繁杂,对于绝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阅历还是一张白纸,无法对网络上的信息作出正确的筛选和判断,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荒废了自身的学习。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和家长也形成了重才轻德的观念。大多数人认为有才有德是人才,有才无德的人是一个不稳定的炸弹,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危害社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担当起自身的职责是十万分重要的,要在日常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渗入德育,为学生们的思想品德保驾护航。
二、发挥初中音乐课堂育人功效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良好教学环境,渗透爱国教育
在初中音乐文本中含有很多爱国方面的音乐歌曲,教师为将德育思想渗透至学生的学习中。首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方式将其融入进去,从而,使学生自觉接受爱国教育,升华学生的爱国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合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类型,以吸引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其次音乐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兴趣,这样可以体现让他们主动加入学习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从这一点来看,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良好的教态、准确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渗透爱国教育。作为德育教育重要一环,爱国精神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而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爱国教育实效,则可以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打造教学课堂,以此来提升教育效果,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以及正确价值认知。例如,教师在《黄河大合唱》一曲教学中,借助良好教学环境渗透爱国教育。此曲自创作以来一直在民间传唱,众多学生对此曲也有所耳闻,对歌曲创作背景、演唱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因此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了关于当时社会背景的纪录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十分强烈,且他们对乐曲创作背景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曲中所描绘的画面,并带领学生熟悉歌曲结构,让他们得知本曲具备浓郁的文化特色,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乐曲演唱视频,并引导他们用宽厚舒展的声音尝试演唱,从而表现出歌曲中浓重的爱国情怀。这样,教师围绕德育教育,并借助有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认知,切实提升音乐德育教学效果。再例如我们在学习《国旗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认真聆听该歌曲,在聆听结束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其次,为学生讲解五星红旗的相关知识,从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历经的艰辛。尽管历经磨难但始终永不放弃这就是成功背后的真正意义。通过该歌曲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向伟大的祖国致敬,以此培养学生即使历经坎坷,但依旧坚信未来美好的决心,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理想,实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二)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初中音乐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德育教育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在德育教育视角下,初中音乐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意识到乐曲美、发现生活美。审美教育建立在初中生认知基础上,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引导,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从而营造良好音乐学习空间。基于此,为了改善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的情况,教师要注重音乐内涵的挖掘,并将其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刺激,帶领学生深入音乐,发展学生多元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了不同演唱风格的《茉莉花》。在教学中,教师先后为学生播放了江苏地区和河北地区的《茉莉花》,之后带领学生分析其语调、声音等演唱特征。相比较来讲,河北地区歌曲旋律起伏较大,其在演唱中既具备北方民歌特征,且在音域上也比江苏民歌更宽阔一些,同时在演唱中曲调优美而富有说唱风味。之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演唱,其需要随意选择一种演唱风格,之后结合自身理解完成演唱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是纠正学生错误,指出其演唱中的不足点,并给予学生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鉴赏能力与欣赏能力得以提升,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也得以发展。
(三)为学生介绍民间音乐,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汇集了无数传统文化,我国民间音乐因其特殊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在教学中引入民间音乐,可以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其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树立学生认知。例如,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曲教学中,教师借助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渗透德育教育。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与小组成员一同探究随机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及其独特的民族乐器,学生需将资料进行整合,之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之后教师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尝试用乐器表达其情感,随后教师又为学生播放了《瑶族舞曲》,使学生将两曲情感、内涵等进行比对,帮助学生建立思考能力以及鉴赏意识。
(四)促进学生音乐细胞的发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由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在事物的认知、学习能力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一状态下要想实现德育的渗透,还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另外,部分初中学生由于性格较为内敛,因而,其缺少小学时期应当具有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细胞,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蒙古歌曲《牧歌》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内蒙古的相关音乐及风土人情等,以此发散学生的"音乐细胞"。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就蒙古歌曲的特点展开讨论,这一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更为学生的知识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入《牧歌》的特点,体会牧歌表达的情感,不断加深学生对蒙古族知识的掌握,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