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音乐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艺术教育课程,是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初中生的道德情操,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初中音乐教师要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好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可以活跃人的头脑和思维,通过音乐的陶冶,学生更加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应多让学生听一些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感受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审美能力;
1 引言
音乐教育应该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新课标对初中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更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情感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真正领略音乐的魅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2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2.1 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这一领域,我们首先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体验。音乐是一门以听觉为主的艺术学科,完美的听觉能力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中的旋律以及节奏。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欣赏能力进行提高。在平时的音乐课程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感知不同歌曲的曲调、节奏及风格,只有初步感知音乐,才能深入了解音乐的魅力。
2.2 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每一种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以及艺术价值,通过学习不同的音乐作品有助于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倘若能将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融合,将会是音乐教学中的又一大创新。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阶段,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必备的音乐基础知识,传授一些简单的音乐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去认识、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以及风格,让学生能自主地分辨出不同类型音乐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初步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体验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并获得欣赏音乐作品的成就感。
3 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措施
3.1 围绕审美目标,改善教学设计
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模仿、跟唱的角度让学生会唱一两首歌,而要以适合学生心智特点的专业设计,教给学生必要的音乐专业知识,如音乐创作的背景、音乐表现方式、音乐体现的主题、价值等等;还应以学生为主体,多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情感体验,将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和感悟、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和评价放在突出的位置,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去主动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欣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可以播放不同的版本,使学生在学唱传统歌曲的同时,也尽可能了解现代音乐元素,做到古今融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逐渐学会体会歌曲的旋律特征,把握歌曲体现的情绪,唱歌的节奏感、协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对歌曲风格的理解也更准确,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用内心更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3.2 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审美视知觉
教师在上课时要总结教学经验,打造新型的音乐教学课堂。多媒体发展至今已具有成熟的技术。多媒体的加入推动了课堂音乐审美教学。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加入使课本上的生硬音乐符号转变成了动态形式展现在荧幕上。课上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多媒体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观看和聆听的同时陶冶情操。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教师选择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促进学生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鼓乐音乐欣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播放鼓的敲击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用打鼓方式表现特别情景的创造性活中,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锣鼓有初步的认识,节奏感和协调性得到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以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3.3 适时而教,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是让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可是在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未能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因此也不会对音乐进行深层次地讲解、探究。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对于音乐课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此来进行音乐课教学。然而现如今的音乐课堂仍有不少的教师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重视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进一步打击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使得教学效率低下,让课堂教学更加困难。例如,初中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教师也要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理念,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教学方案,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欣赏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才能感知到音乐带来的快乐,进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或者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开展一些关于歌唱的比赛或者大合唱,让学生积极参加,结合理论和实践,取长补短,提高审美能力。
3.4 精选审美素材,拓宽教学视野
在传统的考试制度下,初中音乐这门课程置于较为尴尬的位置。特别是乡村学校,除了音乐专业师资缺乏外,对音乐老师教学、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考核都较为淡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少的音乐课堂教学较为狭隘,基本是以教材为依托开展教学,很少看见一节专业的、课程资源丰富的音乐课堂。毫无疑问,这种视野狭隘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视界的拓展是极为有限的。目前,笔者所在市已决定,从今年开始,将逐步将学生音乐的得分计入中考文化统考总分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这就对音乐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为专业的要求。在素材方面,我们不能再局限于教材本身,而要使用更丰富的素材,甚至是跨学科素养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力,以此作为学生学好教材知识的辅助资源。
3.5 加强审美融合,促进主题认知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还不充分,比较欠缺。特别是对国际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了解尤为缺乏。因此,他们对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往往不能进行充分的解读,由此影响对音乐的准确与深度的鉴赏。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引领学生加强审美元素的融合,不断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与鉴赏力。一方面,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积淀,使中国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多元,更具特色。因此,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融合在文化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中华文化内涵的领悟来感悟音乐的主题。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或多或少都存在富有特色的音乐作品。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适度拓展学生眼界与思维,为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如学习《牧马人之歌》,我们可以通过地理、服饰、食品、草原生活等多方面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少数民族风情,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有关民族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学唱歌曲《阿拉木汗》《沙漠驼铃》等歌曲,体会少数民族音乐自由的节奏、悠长的气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的特点,少数民族音乐鲜明规整的节奏与轻快速度的特点,反过来又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触摸辽阔的大草原。这种融合审美,学生学习获得的收获是双重的,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审美感知也是更加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