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教学这一形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地位日益提升,合唱不仅仅艺术性较高而且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亦是一个较好的途径。文章将基于学校日常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关过程探究其对于合作意识这一方面产生的有益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也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学在中小学教育当中承担着美育教育的重责,而合唱教学作为校园审美教育的一重要形式其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对音乐知识技能还是合作精神培养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由于其对音乐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较大,因此合唱这一音乐形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正在日益提高。
合唱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较为广泛的,而其中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是尤为明显的。通过校园日常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的有关方面从而对学生的技能合作意识、表演合作意识、情感合作意识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道:“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1]这一要求充分表明了合作这一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合唱作为集体演唱的一种形式,它在名称上就已经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合作才能完整进行演唱的一种类型。
在校园教育当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各个学科都有关于培养合作意识的方法与手段,而音乐学科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发展到精神层面。合唱教学中合作这一形式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拓展有关音乐知识技能的渠道以提升学习的自主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还能在合作过程中提高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能力,建立良好的同窗之谊。对于教师而言它能帮助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便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2]学生经过长期在校园当中对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将来的升学或者步入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此看来,合作意识这一方面无论是对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能够产生有益的影响,真正的突出了在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
二、合唱教学中对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技能合作意识
歌唱课可谓是中学音乐课堂类型中的一大类,在班级教学过程当中多数歌唱课都是以班级演唱的形式所进行,就算是邀请学生独唱表演也是建立在合唱教学的前提下。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身心与意识都更加的协调,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择范围就更加宽泛一些。在初中这一学段的音乐课程中,有关于合唱这一形式的教学内容在初中音乐教材丰富多样。因此,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合唱作品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技能合作意识。
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合唱歌曲《雪绒花》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首先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因而习惯演唱单旋律版本的《雪绒花》。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入合唱的概念,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并对比主旋律声部以及和声声部的区别;强调合唱中各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声部进行教学和练习,并组织学生自由分小组进行配合训练及演唱,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指出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并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受到旁人的批评,因此在合唱教学及排练的过程中定会高度集中精神并与各个声部的同学做好配合。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们为了能得到对自身的肯定,主动地对作品进行练习从而潜移默化地加强了音乐技能,也明白技能之间的配合对合唱团体是极为重要的,为学生技能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在合唱学习累积的过程中会因为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分化,教师应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声部分组,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声部的表现中能够得心应手。在合唱教学以及排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注意其中的错误,并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并演唱正确与错误的地方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技能合作重要性的意识。当经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在音准节奏上的概念更加清晰,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合唱作品排练的要求,如速度、力度以及各声部音响和谐的要求。通过作品的累积,学生们会清楚自己在合唱团体中的定位,并会在各自的位置上尽力地表现好自己并积极配合各个声部,力求合唱团体的统一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