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浅谈中小学合唱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陈果果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11-19

  摘要:中小学合唱教学需要美学教育,通过审美教育渗透能够更好地理解合唱音乐,如果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能力,就可以通过想象、联想创造出丰富的体验,进而在合唱中表现‍‍的更好。‍合唱审美教育是中小学合唱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中小学生在心理、生理(嗓音)方面都有着一定特殊性,基于中小学生特点展开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一方面需要学校相关方转换观念,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提升审美教育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合唱教学;审美能力

  中小学是学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会慢慢走向成熟,‍‍审美‍‍也会逐渐形成。合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美育教育内容,学生亲身参与合唱、体验合唱带来的愉悦感受,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也引导了学生在合唱学习中的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未来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中小学合唱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

  中小学学生‍‍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常常会将个人独特的情感理解加入感知对象之中,他们喜欢美好的、令人感到愉悦的事物,对于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提不起兴趣。在进行中小学合唱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之前,要了解中小学各个阶段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结合《义务教育音乐标准》中对于中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审美教育培养方式。

  (一)了解中小学学生的特点

  中小学生一般是7到‍‍‍‍16岁之间,学生们的身体心理都快速发展,‍‍根据学生们的嗓音生理发展特点,又分为初期童声、中期‍‍童声、后期童声、变声期。

  初期童声是刚进入小学的学生,他们的合唱兴趣较为浓厚,但是音乐素养不足,在审美能力上较难理解歌曲的情感,由于年龄较小,合唱的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中期童声‍‍声音甜美纯净,也是童声训练的理想阶段和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着重开始进行‍‍基础的审美知识教育,以兴趣为主要导向,培养学生初期的音乐鉴赏能力。

  10~12岁期间是后期童声阶段,学生们的发声器官逐步完善,‍‍声音也变得浑厚有力量。这个阶段的合唱教学要开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对优秀合唱曲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13~16岁之间的中学生,‍‍正处在变声期,在此期间对自己的声音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因此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亲身实践,让孩子们正确认知声音的美感,强化音乐综合素养的培育。

  (二)中小学合唱教学中音乐审美教学的不同阶段

  在小学合唱审美教学中,‍‍学生们的审美体验也分为不同的阶段。

  一是感受美的能力。‍‍音乐是全球共同的语言,‍‍音乐中包含的情绪,这种美是无须经过理性思考和判断就可以感受到的。如中小学‍‍合唱中的常见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有一种宁静优美的气氛,充满异域风情,拥有独特的民族艺术表现力;‍‍《思乡曲》‍‍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旋律优美华丽,代表着中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黄河大合唱》则有着一种气势磅礴的家国情怀。

  二是鉴赏美的能力。‍‍合唱有不同的声部,感知多个声部互相呼应才能够体验不同音色交融的丰富性,‍‍合唱歌曲的美是体现在这种旋律和声变化与‍‍协调一致的交替呼应中。与此同时合唱中还有不同声音的美,‍‍声部有女声,男声,童声,‍‍其中女声又分为女低音、女高音,男声分为男低音、男高音。这种美的鉴赏能力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到了中学之后,女生和男生之间‍‍在声音上就有明显的区别,对于不同风格的声音美又有了不同的艺术理解,这些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是需要学生们重点学习的。‍‍三是评价美的能力,这一阶段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它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是合唱审美能力的一个‍‍高阶要求,‍‍除了能够通过感官以及对声部的美的感受之外,还要能够基于合唱中的蕴含的情绪思想‍‍来升华,‍‍进而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这首歌曲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有一种百折不挠、勤奋自强的‍‍音乐情绪,‍‍而对这种情绪的理解并不是单纯的感官就能理解,还需要去了解它的歌词内涵、历史背景才能感受到它的美。‍‍《黄河大合唱》中还有着‍‍非常浓厚的民族情感,其中《河边对口曲》运用了西北民歌曲调,如果学生们都无法对它的背景进行了解,‍‍会认为它是落后的、‍‍老旧的,‍‍就无法正确评价这首歌曲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音乐学习,建立良好的音乐评价内心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学措施。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