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新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反映了学生学习所必需的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因此,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教师要观念转型,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以上论述是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了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再次回到内容结构上,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应该注重系统性,各具特色。选取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尽管核心素养的指标不尽相同,其目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下面我以十年来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实践,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的音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音乐教育的过程是通过艺术实践产生的艺术形象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心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了,有助于辨善恶、识美丑、明是非,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修养、身心健康的人。利用课堂教学以乐育人,教唱和欣赏一些富有朝气,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比如:教唱歌曲《祖国爱我,我爱祖国》,歌曲既富有气势,有具有抒情色彩,将祖国哺育少年幸福成长和少年立志报效祖国的感情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通过教唱使小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唱《都是我们的小伙伴》时,歌词中用“在雨天里送伞”、“夏日里送水”……的语句表现小伙伴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相互关心的美德。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从比较中慢慢懂得什么是美、什么使丑,逐步确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辨别能力。
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同合作能力,强化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彼此间的交流,他们从熟悉的家庭一下子进入了陌生的集体,是急需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同伴关系,而音乐教育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一课为例:本课以好朋友为主题,安排了两首聆听歌曲《玩具兵进行曲》和《口哨和小狗》,两首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和《拉勾勾》。在教材实施中深刻感受到,这些精选的歌曲和乐曲极大的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们在聆听《玩具兵进行曲》和《口哨和小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不由自主的想唱、想跳、想表演,恰恰增大了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协同合作演唱一首歌曲,可以拉起手来跳同一支舞,是完全无需老师插足而自发形成的这种同伴关系。比如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培养小学生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要把一首合唱歌曲演唱好,要靠每一个声部唱好,要靠每一个学生去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协调性,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集体,不能个人突出。只有每个人都找准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尽心尽力地完成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给人以完整的美的享受。同时,在排练过程中又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协作能力的发展,让小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