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教师通过音乐欣赏的教学,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欣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民族音乐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和基石,民乐集中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气质、心理素质、精神等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传承的平台。
一、民乐的“尴尬”
近几年,随着苏少版音乐教材改编,新版教材中增添了一些民乐赏析内容和戏曲赏析,这些赏析对于老师和学生们都是一个难题。老师愁于怎样教,学生纠结于理解不了。而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民乐与日常文化生活流行趋势略有脱离,民乐文化底蕴传承的断层;其二,相较于西洋乐,民乐的音响效果弱于西洋乐,没有西洋乐现场所带来的大音量和震撼感;其三,西方文化在我国的渗透,国内对于“西方”文化的热衷和模仿,使得西洋乐被追捧,民乐则更加没落。
二、民乐赏析课程的普遍现状
平时的民乐赏析课,老师们大多是在流程化教学,先完整听上1~2遍,再将教参上的背景介绍灌输给学生,以此让学生了解乐曲背景。然后再听主要旋律段落几遍,解说或者听辨一下主奏乐器及其音色,这样,一首民乐曲的赏析就结束了,整个过程单薄而乏味,没有新意且脱离现实生活,并未达到让学生认识民乐、了解民乐的目的,更不用谈去理解民乐的曲调与内涵。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地草草听完,没有什么印象,更不会因喜爱民乐而生出民族自豪感。
三、在小学民乐赏析课中的创新尝试
近两年,我针对民乐赏析课做了许多尝试与创新。从对于民乐曲的背景、特点的深挖理解,到对于主奏乐器的特色以及演奏技巧的尝试和粗浅涉猎,特别是在民乐赏析课的课程框架设置上,相对积累、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特此分享。
根据民乐赏析曲的背景和旋律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故事型民乐赏析曲、地域特色型民乐赏析曲和单一乐种主奏的民乐赏析曲。我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民乐赏析课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框架。
1. 故事型民乐赏析曲
例:三年级民乐赏析课——《赶花会》。
《赶花会》是一首不同乐段主奏乐器不同,且故事画面感分明的民乐曲,所以我选择贴近生活,以成都美食作为激趣导入,在完整听赏一遍后揭题,为学生构建一个大致完整的故事画面,再通过分段欣赏、区分不同主奏乐器,代入到不同的画面感,最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乐曲结构图。
或者还可以这样尝试,先出示4幅画面,再一部分一部分赏析,由学生自己去听赏、连线到图画,再由老师引导,去听辨不同旋律的主奏乐器,不同的旋律情绪,最后由学生们总结出不同的旋律表达出的不同含义。
2. 地域特色型民乐赏析曲
例:六年级民乐赏析课——《步步高》(广东丝竹)。
《步步高》是一首典型的广东民乐,也称广东丝竹。像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段与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情感、节奏变化,很不容易区分的民乐曲,我选择使用对比法,直接用广东丝竹和我们身边的江南丝竹和苏州评弹做对比,拎出广东丝竹的特色乐器——秦琴、高胡进行音色听赏,并与扬琴和二胡的音色进行对比。同时在不同段落转换时,通过让学生辨识主奏乐器来记住旋律段落的划分,也加深学生关于旋律段落划分的印象,再给不同乐段配以不同的身势律动和打击乐伴奏,以此作为区分不同乐段的重要手段,这样整个民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比较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在辨识不同乐段方面,就《步步高》而言,还有一种方法实用。那就是完整赏析的时候用身势律动或者模拟画旋律线,找出旋律高音处或者相对听起来最为高亢有力的地方,用“嚓”加入到旋律伴奏中,从而明确不同两段旋律的划分。
3. 单一乐种主奏的民乐赏析曲
例:四年级的民乐赏析曲《战台风》和《春到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