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饰演小角色中引导学生体会戏剧中的和声之美。京剧中有不同的角色,因此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其中的和声之美,如京剧中的花旦和小生,老师可以将花旦和小生的出场特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对角色进行模仿,纳入做一做、唱一唱环节,学生在模仿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对京剧中的和声之美更好地进行感受,经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再者,老师指导学生角色模仿,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模仿演绎的过程中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的曲目都经过千挑万选,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合唱作品时,全面解读需要作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透过歌声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帮助学生领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举例来说,在学习苏教版《外婆的澎湖湾》这首合唱曲目时,这首校园民谣以清新抒怀的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澎湖湾的赞美以及对童年生活的难忘回忆。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轻松跳跃,借助第一人称将作者对外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歌曲的第二乐段编配上二声部,音乐节奏拉宽,旋律舒展流畅,旋律跳进和切分音的运用将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表达作者对外婆的依恋之情。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该首合唱曲目时,首先要对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全面解读,站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角度设计教学流程。在第一乐段的教学中可以融入恰当的声势动作或是打击乐器,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体验和感悟歌曲轻松愉悦的风格韵律。歌曲的第二乐段无论在力度还是情绪上都比第一乐段强一些,我们在充分表达对澎湖湾赞美和怀念的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音色和音量的控制,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此时情境下形成的和声唯美、真挚而又温暖。课下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将这首歌唱给自己的外婆,对外婆祝福的歌声更具感染力。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融入情感的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教学又占据音乐教学的一大部分,立足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老师构建起良好的合唱氛围,提高教学环节的创新性,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歌声中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相互鼓励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含凝.小学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17,(24).
[2]吴贵龙.小学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探讨[J].当代音乐,2017,(1).
[3]徐婷婷.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