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是一种重要的演唱方式,在培养学生乐感,提高学生演唱能力与音乐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如何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有关合唱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 合唱教学 有效策略
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音色与宽广的音域,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乐感和音乐涵养,提升他们的演唱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合唱自身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等特性,讲究演唱中把握技巧性,所以必须进行系统的教学指导。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
音乐艺术能够对人们的内在情感进行有效传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陶冶人的艺术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因此,音乐成了当下人们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而音乐教学也由此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可以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强化学生的歌唱信心,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音乐教材中涉及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为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不过在具体教学当中,教材和其他方面的教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教师对合唱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合唱教学不够重视,同时也没有提供一个可以满足学生合唱学习要求的良好环境,再加上采用的合唱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音乐合唱产生了畏惧和抵触心理,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正是因为合唱教学当中的这些限制条件,导致合唱教学的地位被忽视,合唱教学的应有价值也无法得到发挥。要想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关注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当下的音乐合唱教学应该从提高教学有效性着手,强化学生的群体观念与合作精神,保障高效合唱课堂的构建效果。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合唱和学生单人的音乐作品演唱有着明显的差别,既考察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又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合唱教学当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让学生掌握不同声部的演唱以及合作方法,教师除了要改变思想认识之外,还要在合唱教学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教师要让学生在合唱学习与训练当中发挥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训练的不良状况,尊重学生在合唱学习当中的主体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内在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观。二是协调性原则。
合唱教学讲求的是学生之间的彼此协作和演唱过程中的相互协调,不能够因为盲目追求表现自己而影响到合唱作品的呈现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反复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正确思想观念,同时让学生找准自己在合唱中的位置,明确各自的角色,在承担好个人演唱任务的同时,和他人合作演唱优秀的音乐作品。三是多样性原则。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多元化的音乐学习需求,促进合唱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不断增强学生的合唱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合唱水平与教学需要,选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改变以往单一化的合唱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四是难易适中原则。
在音乐合唱教学当中,教学难度实际上是与教学效率成反比关系的,难度越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并不是在教学当中难度越大就越好。所以,音乐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错误思想,不再追求高难度合唱教学,以免打击学生的信心,选择的合唱作品和合唱形式都要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难易程度适中。在教学前期可以选择难度较小的作品,等到学生掌握了合唱技巧之后,可以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完成各层次间的过渡。
三、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在开展合唱教学期间,为了提升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合唱兴趣,这是构建高效合唱教学课堂、提高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常常会采用音乐教材上的合唱曲目,相应的合唱内容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强,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学习合唱曲目的兴趣,进而不利于提高合唱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开展合唱教学之前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音乐思维的认知,科学地选择一些合唱曲目,为后续的音乐合唱教学创设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