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吕淑慧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02-23

  摘 要:在小学素质教育教学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课程,音乐可以在培养小学生情操和艺术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声势训练作为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有效的帮助小学生迅速地掌握音乐知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讨论了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声势训练;节奏韵律

  前言

  随着国家对音乐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不断提升,音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研究出丰富的教学手段,但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在音乐课堂中运用声势训练使教师看到了音乐教育的希望,因为它可以将学生的思想和动作完美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既能够加快音乐的教学进度,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声势模仿节奏律动

  创作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想要获得创作的能力,首先要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模仿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动作,训练自己的节奏感,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必须集中精力听清节拍,这样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洗手绢》中,伴随老师演唱模仿洗手绢的动作,洗出不同节奏,仔细观察老师搓了几下,慢搓X X X X,快搓XX XX XX XX,引导学生还可以洗一下歇一会X 0 X 0,还可以搓洗很沉重的衣物用X— X—,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三种节奏“XX X X—”,分小组进行洗衣服比赛,学生兴趣浓厚地先分练再合练,并用踏脚和拍手等声势为自己演唱的歌曲伴奏

  另外,它还能够让小学生在接龙游戏中集中注意力,使用记忆力来保持节奏,提高思考敏捷性,使其思维和动作能够同时进行,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通过模仿和学习,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有一定的感觉。鼓励学生创作简单的节奏,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对音乐节奏的认识。

  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前提是要对音乐有基本的辨识,这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通过新的歌曲的练习,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对音乐的辨识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面对众多的音乐教材,采取语言灌输的方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但是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声势训练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对歌曲节奏的模仿,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印象不断地加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知到音符、时值、节拍等歌曲的各个组成部分,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对音乐有了基本的辨识。例如,在唱歌教学《我是小小音乐家》中“唱呀跳呀”这句歌词中附点的处理时,教师引导学生玩扔纸团的动作来体会附点的时值,通过这种小游戏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对音乐学习感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难点和掌握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更多的小学生爱上音乐课。

  二、学生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加强

  音乐课堂教学不是单一的说教,它的内涵和艺术形式是非常多样的。教师只能在音乐作品中为学生创造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思想的机会,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内心感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引导学生打节拍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在声势训练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让小学生玩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训练自己的节奏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感受节奏的变化,运用不同形式的音乐感知音乐,提高学生对节奏感的印象,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游戏《看指挥》,教师可以根据音调的高低摆出相应的手势,告诉学生旋律的变化。

  三、利用声势进行演绎操作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声势训练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可通过演绎操作实现这一目标。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音乐的文化传承必须有相应的载体作支撑。因此,教师应紧扣教学主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拓展音乐知识,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量。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教学《跳到我这里来》时,为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热烈、奔放,教师先用《赛马曲》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歌曲中蕴含的基本节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随歌曲做骑马舞的动作,然后教师展示课件,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马头琴、胡琴、胡笳等六种弹拨乐器的音色,并让学生哼唱歌曲的主旋律。接着,教师让男生和女生分别站成两纵队,随着音乐做顿足、挥帕、拍手、蹬踏、点膝等动作进行节奏演绎,再让男女生自由练习,最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声势训练与音乐节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节奏的变化,增强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