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选择合唱教学或练习用的曲目时,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明确合唱教学目标,拓展合唱教学内容的范围,如可以选择《兰亭序》《青花瓷》等一些民族风格强烈的合唱曲目。这些合唱曲目比较流行,更容易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为后续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除了创新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内容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创新合唱方式,如可以灵活地运用声部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等多种合唱方式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合唱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是提升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合唱能力,教师要传授学生一些常用的合唱技巧与方法,不可只注重协调不同学生合唱的配合度而忽视了合唱技法的传授,否则会给学生的合唱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也会对他们合唱能力的提升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种合唱教学情况,教师在平时的合唱课堂教学或训练中要高度重视传授学生必要的合唱技巧与方法,如气息控制和音准控制都是提升学生合唱效果的重要技巧。因此,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常用的一些合唱技巧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例如,针对合唱中的气息控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呼吸技巧,确保他们在进行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可以稳定地控制自己的气息,如“跳音气息”控制、“闻花法”“吹尘法”“惊讶法”等都是控制合唱中气息的有效手段。而针对合唱中音准的控制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音乐的节奏,避免出现慢拍或抢拍等问题。比如,在《送别》这首合唱曲目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将这首合唱曲目划分成若干个小的段落,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段训练。如果在训练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节奏控制不准确或跑音等问题,那么就要及时纠正这些问题,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声部转换能力进行有效训练,使他们可以准确地完成不同声部之间的衔接与转换,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音准控制能力。
(三)丰富教唱方式,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为了提高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还要注意打破传统单一化的讲授式授课模式,丰富教唱的方式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合唱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发声训练,在开展合唱教学之前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二声部歌曲演唱中的一些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如声音与气息的运用技巧等。在学生进行学唱期间,教师要认真聆听,如果发现学生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声音和气息状态,就要及时加以提醒,并纠正他们的合唱方式,直至学生彻底掌握合唱技巧为止。此外,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柯尔文手势、逆向教学法、律动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唱方式,力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
例如在合唱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学生理解与学习音高这一基本音乐概念。借助手势指引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二声部音高。肢体律动教学法则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旋律及其变化相关知识的一个重要辅助教学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在合唱中出现音准和节奏不准的问题。通过肢体律动的有效运用,带领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歌曲描述的意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与明确音高和音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合唱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灵活地运用各式各样的乐器或角色划分等辅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合唱知识与技巧,提升他们的合唱能力。
(四)注重声音训练,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想重视合唱教学,提高学生的合唱效果,就要加强对学生声音的训练。这是因为合唱对学生的声音掌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在合唱当中的声音配合度,追求和谐的艺术效果,增进学生对合唱艺术的掌握水平,就要通过一系列的声音训练达到目的。在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时,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正确认识声音,学会倾听,增进对声音训练的兴趣,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意识。之后就要逐步锻炼学生的歌唱技巧,教给学生合唱艺术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利用一系列技巧解决好声音运用当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例如,教师在声音训练时可以确定并且落实三步训练法: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认识美妙的声音。带领学生认识声音,应该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入手,通过欣赏活动增强学生的合唱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对合唱产生感性认知和参与动力。比如《放牛班的春天》讲的就是业余合唱团经过不懈努力获得良好成绩的故事,作品当中就包括大量经典的儿童合唱片段,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片段让学生在细致聆听中掌握声音的美妙之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拓展空间。第二步是指导学生掌握准确的合唱技巧。对于合唱技巧来说,加强知识训练以及呼吸训练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内容。在姿态训练中,教师要通过示范以及课件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合唱时的身体姿态,确保在发声时每个器官协调配合,发出正确的声音。呼吸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歌唱与日常呼吸的差异性,着重练习一起呼吸、循环呼吸与声部交错轮流呼吸。第三步是提高学生合唱艺术处理水平。让学生学会处理声音,就要对学生进行声音位置训练,让学生掌握共鸣方法,注意灵活配合每个声部,从而生成共鸣,得到和谐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