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课改

高中音乐鉴赏课型“联觉”思维方式的探究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央宣网》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型研究背景及发展方向

音乐鉴赏课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授课内容,使学生通过视听等方式欣赏音乐作品,并使其充分发挥艺术联想,理解音乐作品,领略音乐真谛的一门课程。该课的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实际应称欣赏教学),往往由于强调教学的知识化和理性化,强调教师的讲授内容和教学结果,而使音乐欣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动参与被忽视了。在授课程序上往往是教师让学生先听一遍音乐作品,接着介绍音乐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然后教师继续讲解与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信息,失去了自主活动,主动思维也受到限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复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或者课本当中的一些文字介绍。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80%的学生喜爱音乐,但喜爱上音乐课的学生只有20%左右,显然这种传统教学课型模式缺乏吸引力。因此这种单向灌输式的音乐欣赏教学亟需改革。

据报道,曾在广州开发区中学高一及高二年级312名学生中进行的,有关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89%)希望获得多媒体的视听效果;85%的学生认定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主要是凭主观的感觉好听而受感动;近四成(38%)的学生倾向“综合型”的教学模式;赞成“欣赏讨论型”的学生也超过三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能主动参与的、形式与内容丰富的音乐鉴赏课。当前音乐鉴赏教学改革中主要围绕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改革方针充分反映了这一实际情况。但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课改革后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缺乏教师恰当而有效的解说、指导。对此,笔者认为教师的有效引导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仅靠学生自己并不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并不牢固的音乐欣赏知识,会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甚至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应该把握好教师与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中角色的合理分配问题。在音乐鉴赏课中,师生好比在同一条船上,教师是舵手,师生必须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元素性教学法”以及奥地利音乐教育家罗舍尔[Wolfgang Roscher]所提倡的“把元素性的、与身体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法”均已在音乐听赏中得到成功运用。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界也正积极推广,并在幼儿及低年级教学领域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来自台湾的田淑勤老师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的艺术统整教学,她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学习。而高中的音乐教学正进行全面改革,新的音乐鉴赏课程刚刚实施,教师在教学上正进行不断地尝试和研究。本文就目前艺术统整教学这一方向,运用“联觉”思维方式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二、“联觉”课型理论依据、课型目标

心理学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Synesthesia)。“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感觉,也有人译成“通感”,表示“感觉挪移”的意思。如阴森恐怖的音乐令人不寒而栗(听觉--触觉);节奏强劲的音乐令人手舞足蹈(听觉--动觉);“而当太阳以轰响(听觉)的光采(视觉),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选自艾青《吹号者》);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视觉--知觉);眼睛可以看到声音、轻重甚至冷暖与软硬;耳朵可以听出形体、色彩、气味……。对此,心理学家们的解释是:“在联觉现象中,存在一种惊奇的感觉相互作用:某种感觉感受器的刺激,也能在不同感觉领域中产生经验。”其实,这种现象早在古代就已被注意到了,道家著作《列子》中写道:“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佛书《愣严经》也谈到:“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无目而目……无耳而听……非鼻闻香……异舌知味。”著名文学评论家钱钟书先生对这一心理现象更有一详细、精辟的论述,他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和交往,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牢牢结合在一起。”因此,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可以由听觉而引发一系列的触觉、知觉、动觉等感官的活动。“联觉”思维方式便是让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注重训练形象思维,围绕音乐作品有效、合理地调动听觉、视觉、动觉等一切感知觉手段,投入情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运用联觉,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入感受音乐的艺术内涵。使学生既达到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目标(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剖析作品、听、唱、奏等),又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培养想象力,使其创造性形象思维得到锻炼。

三、“联觉”课型教学程序

音乐欣赏心理学将欣赏者的欣赏心理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审美直觉阶段,即由音乐作品的外在审美特征直接刺激感官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表象,此时对音乐作品的美感是笼统的、模糊不清的;二,审美感觉阶段,即了解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后,可以大致掌握及预见乐曲的发展;三,审美知觉阶段,即欣赏中全情投入,不仅理性地理解作品美的本质,更与音乐中所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本课型遵循欣赏的心理发展过程,运用联觉思维方式,把教学程序大致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㈠课题的导入----审美直觉阶段

课堂环境的精心创造设计能使教学有一个好的开端并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除了优质的视听设备、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外,还可以配置灯光及一些教学所需的特殊设备,以便于让学生在听赏之前产生联觉。如听《葬礼进行曲》,可用黑色的布景,使气氛凝重、压抑;听威瓦尔第的《四季》之《春》,可散放幽幽的清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为课题的导入埋下伏笔。在导入方法上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特征,即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黑格尔]“以情,以形”的联觉导入法目的就在于抓住学生易好奇的心理、启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情感,通过听觉、视觉等引起心理上的直觉,初步感受音乐作品的主题、意境,培养学生富于幻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导入的具体方法可依据作品灵活创设,如以上提到的氛围联觉法:通过创设布景、灯光等,使学生置于乐曲情境之中;下例听觉--视觉联觉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之中,体会古时的音乐意境,进而打开联觉的通道……。方法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课例:欣赏古琴曲《流水》--选自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

[联觉:听觉--视觉]活动:幻想、语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柔和的灯光,四周挂上一些松、竹等中国山水画。]

观赏宋代赵佶《听琴图》(进入情境)--→介绍乐器--→放音乐(联想想象)--→为乐曲起标题。

学生听音乐时闭目静心,做梦幻似的想象,用精辟简洁的语言文字描述出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学生起的标题有:“搏击”,“风声”,“冲浪”,“松涛”,“暴风雨”“听竹”等等。

[在学生初步联觉音乐的表象后才出示音乐鉴赏课题。]

㈡赏析作品----审美感觉、知觉阶段

以强调式听赏(进入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结构式听赏(理解音乐的曲式和风格),主观式听赏(进入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中)为主(出自德国音乐教育学家劳万厄[Hemann Rauhe, 1930--]的六种音乐听赏方式),并增加一些辅助方法:视觉----用图片、颜色、图解、文字、表格使音乐成为可见的形象;声音----用语言自由地表达听觉体验;形体动作----用身体动作,包括站立、行走、蹦跳等来表现听觉体验;场景表演----用简短的戏剧形式表演音乐形象、情节或故事。教师可挖掘出与音乐作品相关的非音乐性的文化艺术内容,围绕音乐作品的听赏设计联觉活动,引导学生启动各种感知觉通道,通过各种感知觉切换,协调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主动参与,对音乐作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曲式、风格、主题、情绪等内容的理性认识。高年级的音乐鉴赏教学不能像低年级那样完全统整,任何的视觉、触觉、动觉等联觉方式只能作为感受音乐的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应突出学科本身的特点。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表情艺术,是一种需要欣赏者情感参与的艺术。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谢洛夫曾说过:“如果人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语言表达,世界上就不会有音乐。”所以接受音乐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对音乐主体的聆听和情感体验。切忌让学生误以为音乐能像文学美术或其他艺术形式那样有具体的物象可以加以解释。此课型的目的也在于此,它不是要学生将音乐翻译成文字,或与其他艺术对译,而是合理运用欣赏者在听赏音乐时所产生的联觉,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听赏中,“用心体验音乐”,不管音乐作品是歌曲、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这样既解决了音乐欣赏教学中无标题音乐鉴赏教学的难题,又避免了鉴赏教学的过于理性化。在《流水》及《世界名曲、名画中的联觉》课例中,我运用了听觉--视觉联觉法;在《川江船夫号子》课例中运用了听觉--动觉联觉法,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动觉的转换,把握住音乐发展的脉搏,理解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等要素,进入审美感觉状态。从音乐的发展中体验作品及作者的情绪变化,初步进入审美知觉状态。

*课例一:欣赏古琴曲《流水》

[联觉:听觉--视觉]活动:绘画、语言等

⒈视唱、演奏乐曲清雅的音乐主题。

⒉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活动设计:仔细感受音乐,用绘画把乐曲各部分所表达的内容简单描绘出来。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⒊学生绘画作品展示(展览并适当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

⒋设题:用四个小标题概括全曲四部分

结论:泉水叮咚--小溪潺潺--汹涌澎湃--偶泛涟漪。

曲式结构[起、承、转、合]。结合乐曲典故,体会到作者借助流水,借助演奏,一为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二为隐喻自己开阔的胸襟,“志在山水之间”。

*课例二:《世界名曲、名画中的联觉》--近现代音乐绘画作品欣赏

[联觉:听觉--视觉]活动:思考、想象、语言等

课程目标:了解区别二十世纪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流派。(运用了多媒体处理课堂信息)

老师:听三首音乐片段,找出与之相对应的画,用语言简单描述特点。

学生完成表格:

听赏三首音乐作品片段

欣赏三幅绘画作品

概述音乐特点

区分三种不同风格流派

音乐作品

绘画作品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流派

《大海》[德彪西]

《日出》[莫奈]

朦胧、迷离、恍惚,音乐语言模糊

印象主义

《一个华沙幸存者》[勋伯格]

《呐喊》[蒙克]

夸张、扭曲、变形,无调性音乐

表现主义

《蓝色狂想曲》[格什温]

《百老汇的布吉--乌吉》[蒙德里安]

结构自由,节奏鲜明,充满动感

爵士乐风格

结论:根据近现代一些音乐绘画作品的相通之处,运用联觉思维方式,找出音乐绘画作品共有的一些特点,区分不同的风格流派。

巩固:再让学生欣赏辨析多首、多幅三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简单解释。

*课例三:欣赏劳动号子《川江船夫号子》

[联觉:听觉--动觉]活动:戏剧表演等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思考:劳动号子的音乐性格、旋律节奏特征、演唱场合、种类等,认真听赏音乐,然后设计动作戏剧性地把作品所表现的劳动过程场景表演出来。

其中一组学生的表演:

[配合音乐,红色灯光烘托火热的气氛,自制简单的服装(缠头巾、扎腰带、身着背心、扎裤脚)、手持道具。]

配音

表演

“上船喽!下水喽!”

不紧不慢地摇船,闲聊、玩笑。

“大家注意啦,前面有一道险滩!”

动作整齐一致,表情严肃。

“加油!划呀!冲啊!”

节奏加快,紧张热烈,嘴里喊着“嗨哟!嗨哟!…”

“过去喽!歇息喽!”

欢呼、放松下来,擦汗,喝水。

结论:⒈通过表演,了解川江船夫号子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冲滩号子--过滩号子四部分组成。

⒉劳动号子具有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中国民歌具有朴实、形象、生动的特点,体会了劳动人民团结强大的精神力量。

㈢评价总结----审美知觉阶段

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观察、创造、语言等能力方面趋于成熟。用语言自由总结听觉体验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语言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以求对音乐作品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音乐的情感性使人与音乐的情感可以达到共鸣。《乐礼》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中国二胡曲《二泉映月》曾让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抱头呜咽。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时失声痛哭。而我们如果仅仅从音乐标题上则完全体会不到音乐情感,甚至容易产生误解。这种随音乐欢乐而欢乐,随音乐悲伤而悲伤的“物我同一”的审美知觉状态,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用“联觉”思维方式感受理解作品之后,回到音乐作品本身,一可加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记忆;二可让学生专注聆听体验音乐。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学生自主地运用联觉思维,而不是前面阶段老师有意识地设计的联觉思维活动,来充分体验音乐作品内在的、本质的美,使乐曲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深深刻入脑海中。

*课例一:欣赏古琴曲《流水》课堂总结阶段

[联觉:听觉--视觉]活动:语言等

根据音乐选择合适的绘画文学作品,配合诗歌朗诵、绘画再次完整欣赏音乐。

学生选择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及《望庐山瀑布》,中国山水画《秋溪放筏》(关山月)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文治)。

通过中国古曲、古诗、山水画相结合凝造氛围,领悟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讲究意境,追求“神韵”、“风骨”的特点。

*课例二:欣赏《广东音乐》课堂总结阶段

[联觉:听觉--视觉--动觉]活动:节奏律动

小结:一边看录像《旱天雷》,听音乐,根据自己对作品情绪、曲式结构、主题内容的理解;一边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打击乐器,敲击节奏,表现音乐的速度、力度和情绪。

学生的设计:根据乐曲不同段落、不同乐句的情绪特点选择了以下的打击乐器[变奏体曲式结构a:欢快、活泼b:抒情、流畅]

A

A′

a

a′

b

a

a′

b

铃铛

小鼓

铃铛

木鱼

小鼓

三角铁

沙锤

铃鼓

木鱼

小鼓

铃铛

小鼓

铃铛

木鱼

小鼓

三角铁

沙锤

铃鼓铃铛

木鱼小鼓

钵、镲

在掌握作品曲式结构等音乐特征后,通过亲身参与演奏全面感受乐曲。

四、评价应用与不足

感知体验由于欣赏个体的差异性而千差万别,“联觉”思维课型模式着眼于人的感知事物的特性,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形象思维去认知音乐艺术,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音乐作品的不同、欣赏个体的不同而导致的认知结果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设计者”、“调控者”、“引导者”,筹划的所有联觉活动应紧紧围绕课题,沿着清晰的思路,逐步调动激励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参与者”、“体验者”、“创造者”。联觉活动的设计应保持新鲜感,力求变化,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综合能力。此课型在教学尝试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听觉--视觉--动觉之间的切换,对于运用其他的感知觉通道,还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怎样将音乐语言、技能的掌握与“联觉”活动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也有待改善。

此课型还存在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敬请同行指教。

[参考文献]:

1、《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联觉”条目见荆其诚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音乐课程标准研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