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竖笛进入农村中学音乐课堂之我见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宜兴音乐教育网》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竖笛进入课堂是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音乐教改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竖笛进入课堂尤其适合农村音乐教育教学。它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掌握音值、节奏、视唱等乐理知识,有助于解决学生唱歌的音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感受音乐美的高尚情操以及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美等能力。

[关键词]竖笛普及 农村音乐教育 竖笛功能

前言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早已有了“器乐进课堂”的规定。作为农村中学,“乐器进课堂”进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乐器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学生不可能花太多的钱去购买昂贵的乐器。那么,什么“乐器进课堂”比较适合在农村中学推广和普及呢?那就是竖笛。为什么要“让竖笛进课堂”呢?

第一:竖笛有相对固定的音高,简单易学,音色优美、携带方便,符合卫生标准,也便于集体教学使用。

第二:竖笛物美价廉,符合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利普及。

第三:对嗓音条件差的学生,可以扬长避短,使其不被拒之音乐大门之外。

第四:据研究,人的手、眼、舌、脑等各个器官的运动,能刺激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竖笛进入课堂教学,宜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第五:竖笛进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感受音乐美的高尚情操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美等能力。”j因此“竖笛进课堂”已越来越受广大师生以及农村家长们的青睐。在十几年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把竖笛引进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突破视唱难点,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1.1“视唱能力是识读乐谱中的一种较高级的能力。”k在视唱教学中,音准是一个难点,这个问题如解决不好,会影响学生的视谱能力。由于身处农村,小学阶段没有开设音乐课,进入中学后,学生音高、音准、节奏的感觉较差,尤其是音不能唱准是重要问题。竖笛引进课堂后,就为学生的视唱提供了平台。因为竖笛有较固定的音高,音准反映在听觉上、指法上,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竖笛的介入使学生的眼、手、口、耳等多种器官协调作用。在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音高,自然而然产生了音高概念。一旦把握了音准,学生在视唱时就会得心应手,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增强,自我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音乐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训练。

如下面一首视唱曲:

1=F  3/4

5・6  7 7・ 5  6 6・7 6 7・ 6  5

5・5  6  7・6  7 7・5  6 7 ・ 7

这首曲子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用竖笛自学识谱,发现学习。乐曲只有由四个音构成,分别是567,指法简单,基本节奏型就两种:×・× × ××・× × ‖。教学时教师可先示范讲解,强调指法、时值及附点音符的正确演唱,再让学生分组练习。提高演奏技巧。

1.2讲到节奏练习,以往教学都是用读、拍节奏或用打击乐器等方法来进行节奏训练。有了竖笛的介入,现在我们可让学生在竖笛上用固定的音如“sol”吹出,来代替读谱的“打”,进行辅助训练节奏感。如:以下几种节奏型:

(1)1=F 44 ×   ×   ×  ×  ×  × ×  × -‖

(2)1=F 44 × 0  × 0  × - ×  ×  ×  ×-‖

(3)1=F 44 ×  ××  ×  × × ・ ×  ×-  ‖

这是一些较常见的节奏型,单纯的训练可能枯燥无味,通过上述的训练方式,改变了一贯的传统做法,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新鲜感,也练习了他们演奏时的气息和吐音的控制。另外对于一些较紧凑、复杂的节奏,如“×××”“××××”等。用竖笛吹奏的话,更容易整齐、准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加些音高变化来加于练习,进行即兴的不变节奏只简单变音高的创作等方法,强化节奏练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节奏感,亦提高了学生的竖笛演奏技能。

2.协调唱歌训练,提高歌唱与演奏技巧

2.1“竖笛是吹奏乐器,它在气息运用等方面和唱歌是相通的。”l所以,我们在进行竖笛教学时,可以与歌唱进行协调训练。如进行呼吸、吹气的训练。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深吸一口气保持几秒钟后,做吹纸练习,把纸条吹在一个角度,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达到平缓、均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别进行吹竖笛和唱歌的练习,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实践与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竖笛吹奏与歌曲演唱的协调作用。

2.2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变声期是大部分初中生所要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变声期间的嗓子沙哑、低沉且容易疲劳,给唱歌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如进行频繁的演唱,往往易“使嗓子疲劳、受损,破坏声音的美感,不利于音高和乐感的培养。”„竖笛的介入,可以让学生演奏与歌唱交替进行,既能减轻学生的声带负担,保护好嗓子,又能引导学生把握音准,协调课堂气氛,提高竖笛演奏水平。

2.3在合唱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各声部间的音准和音程。这时,我们就可借助“竖笛固定音高”这一特性,引导学生解决合唱教学中学生相互串调的这一难题。首先,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演奏自己的声部,接着进行初步合奏。在合奏中,学生通过相互聆听、揣摩、感受彼此的和声效果,最后再把合奏的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当然,如果歌曲合适,也可在每个声部中,分出一部分学生,来给自己的声部伴奏。这种演奏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在二声部合唱中的节奏感、协调感和乐感,培养了学生的合唱兴趣,提高了合唱能力。

3.丰富欣赏教学,提高审美体验。

3.1“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赛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竖笛就是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丰富了欣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审美能力。

3.2我们在“欣赏音乐之初,大多是由作品的旋律开始的。只有被某一部作品的旋律打动了,才会带着兴趣去进一步的欣赏,才会去了解作曲家,了解作品的背景,由感官的欣赏阶段,上升到情感的欣赏阶段。”†因此,在欣赏教学时,我们可充分利用竖笛这一简易乐器,把主旋律演奏出来。让学生通过吹一吹、听一听、唱一唱,想一想,再动一动(表演、创作),熟悉旋律,了解作品。这样,既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又能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欣赏教学活动中,从感知到体验,全身心地体验作品中蕴藏的作曲家对现实的感受,从而由浅入深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如中国民歌《翻身道情》的旋律:

1=bB 2/4 

2 6 |2 6 |2・i 2 3 |2 0 |5 5 2 |3 2 i | 6・5 4 2 |5 0|

千家万户  哎咳 哎咳 哟   把门   开      哎咳 哎咳 哟

6 3 2 I |2  i | 6・i 6 2 | 4・5 | 6 6 5 | 4 6 5 3 | 2 - ‖

热腾腾的油 糕   端  上    来      依儿呀  来  吧   哟

听到、读到这一旋律,结合歌词,我们引导学生感到的是:一阵扑面而来的火热的情绪,体会到一种中国农民质朴的情怀。千家万户把门开,欢迎红军,庆祝解放的气氛通过明朗、热情的旋律充分地展现出来了。是的,音乐的主题是一首作品的灵魂。用竖笛吹奏主题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让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即加一些自己的东西,如与其它乐器的合奏、变奏等,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聆听、欣赏新疆民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时,可引导学生结合音乐作品,感受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组织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如手鼓、三角铁、纸吉他等,配合竖笛的变奏或合奏,让学生都动起来、跳起来,随着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尽情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4.培养创造思维,体验成功的快乐。

4.1“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它是一种主动的审美活动。”‡音乐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柯达伊左尔坦认为:“创造能力实际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把竖笛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是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在竖笛教学中,要有系统地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训练,旨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潜能的发掘。可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做一些模吹节奏、音阶接龙、旋律模仿,曲调对答等方式的练习。如教师给学生一段乐谱,学生通过变化节奏来演奏;还可分声部进行对对答训练等。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竖笛创造生活中的节奏,用竖笛创编音乐故事,用竖笛作为道具,创编竖笛舞,还可以以生活中的某一情境为主题进行创作,如上课信号“1 2 3 4 | 5 ― |”,下课信号“5 4  3 2 |  1―|”,冲锋号:“ 5 5 5 5 |  1― | 1 1  1 1 | 3 ― | 3 3  3 3 | 5― |”等等。这些训练方式既是竖笛的训练也是简单的创作练习。

4.2由于视唱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旋律创作时常常会遇到困难,如对自己创作的旋律不能准确视唱,或无法判断所创作的旋律是否通顺、流畅。竖笛的介入,无疑给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提供了帮助。例如:当学生创作一段旋律时,可以借助竖笛吹奏,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音高概念,觉得流畅、通顺了就记下来,并进行反复试吹、感觉、修改。待旋律完成后,教师还应及时进行成功检查:让学生出示自己的作业抄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视唱、演奏。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出优秀的创作作品,优秀的旋律还可让学生填上歌词,作为竖笛教学的素材,记录下来。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让学生在简单的创作中,体验到小小竖笛的无限魅力,并乐于学习它,亲近它,让它成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好伙伴。

5.延伸课外活动,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生活。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的延伸,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音乐兴趣、才能、特长,美化生活。”ˆ兴趣小组活动是课外音乐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身在农村,学生能够演奏其它乐器的机会毕竟是少数甚至没有。竖笛这一简易乐器的延伸,不仅方便、可行、有教育价值,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生活。在教学中,通过竖笛独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开展一些小型的竖笛演奏竞赛,如“小小竖笛演奏会”“谁吹奏的乐曲多”或参加舞台表演如艺术节、元旦汇演等,不仅提高学生的竖笛演奏水平,使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不断得到增强,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与情感体验。通过竖笛的合奏可以培养学生密切合作,团结向上的良好品德,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对于创造美妙音响的重要性,并在不断的演奏与歌唱中,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生活的美。

是的,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结论:

总之,将竖笛引进农村中学课堂,是作为音乐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在经过反复实践和科学论证中,我们发现,它不但可行性强,而且确实丰富和活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并能达到:突破视唱难点,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协调唱歌训练,提高唱奏技巧;丰富欣赏教学,培养审美体验;培养创造思维,体验成功的快乐;延伸课外活动,美化音乐生活等具体的五大教学效果。同时也因此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当然,在理解竖笛进农村音乐课堂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要搞好竖笛的教学,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研究,还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地积极思考和探索。今后,在农村音乐教育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的努力尝试,继续把竖笛及其他乐器引进课堂,丰富课堂,让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更加的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k王安国 吴斌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l韩中健 《竖笛教程》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m蔡钰 《变声期怎样用轻声歌唱》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1第7期

…何平 尹铁良 《步入音乐殿堂的阶梯》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10

†高立亚 《怎样欣赏音乐》 北京燕山出版社

‡张前 王次诏 《音乐美学基础》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9.1

ˆ《音乐教学大纲》(试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