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宜兴音乐教育网》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竖笛进入课堂是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音乐教改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竖笛进入课堂尤其适合农村音乐教育教学。它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掌握音值、节奏、视唱等乐理知识,有助于解决学生唱歌的音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感受音乐美的高尚情操以及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美等能力。
前言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早已有了“器乐进课堂”的规定。作为农村中学,“乐器进课堂”进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乐器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学生不可能花太多的钱去购买昂贵的乐器。那么,什么“乐器进课堂”比较适合在农村中学推广和普及呢?那就是竖笛。为什么要“让竖笛进课堂”呢?
第一:竖笛有相对固定的音高,简单易学,音色优美、携带方便,符合卫生标准,也便于集体教学使用。
第二:竖笛物美价廉,符合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利普及。
第三:对嗓音条件差的学生,可以扬长避短,使其不被拒之音乐大门之外。
第四:据研究,人的手、眼、舌、脑等各个器官的运动,能刺激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竖笛进入课堂教学,宜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第五:竖笛进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感受音乐美的高尚情操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美等能力。”j因此“竖笛进课堂”已越来越受广大师生以及农村家长们的青睐。在十几年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把竖笛引进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突破视唱难点,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1.1“视唱能力是识读乐谱中的一种较高级的能力。”k在视唱教学中,音准是一个难点,这个问题如解决不好,会影响学生的视谱能力。由于身处农村,小学阶段没有开设音乐课,进入中学后,学生音高、音准、节奏的感觉较差,尤其是音不能唱准是重要问题。竖笛引进课堂后,就为学生的视唱提供了平台。因为竖笛有较固定的音高,音准反映在听觉上、指法上,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竖笛的介入使学生的眼、手、口、耳等多种器官协调作用。在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音高,自然而然产生了音高概念。一旦把握了音准,学生在视唱时就会得心应手,其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增强,自我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音乐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训练。
如下面一首视唱曲:
1=F 3/4
5・6 7 7・ 5 6 6・7 6 7・ 6 5
5・5 6 7 ・6 7 7・5 6 7 ・ 7 ‖
这首曲子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用竖笛自学识谱,发现学习。乐曲只有由四个音构成,分别是567 ,指法简单,基本节奏型就两种:×・× × × ×・× × ‖。教学时教师可先示范讲解,强调指法、时值及附点音符的正确演唱,再让学生分组练习。提高演奏技巧。
1.2讲到节奏练习,以往教学都是用读、拍节奏或用打击乐器等方法来进行节奏训练。有了竖笛的介入,现在我们可让学生在竖笛上用固定的音如“sol”吹出,来代替读谱的“打”,进行辅助训练节奏感。如:以下几种节奏型:
(1)1=F 4 4 × × × × × × × × -‖
(2)1=F 4 4 × 0 × 0 × - × × × ×-‖
(3)1=F 4 4 × ×・× × × × ・ × ×- ‖
这是一些较常见的节奏型,单纯的训练可能枯燥无味,通过上述的训练方式,改变了一贯的传统做法,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新鲜感,也练习了他们演奏时的气息和吐音的控制。另外对于一些较紧凑、复杂的节奏,如“×××”“××××”等。用竖笛吹奏的话,更容易整齐、准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加些音高变化来加于练习,进行即兴的不变节奏只简单变音高的创作等方法,强化节奏练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节奏感,亦提高了学生的竖笛演奏技能。
2.协调唱歌训练,提高歌唱与演奏技巧
2.1“竖笛是吹奏乐器,它在气息运用等方面和唱歌是相通的。”l所以,我们在进行竖笛教学时,可以与歌唱进行协调训练。如进行呼吸、吹气的训练。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深吸一口气保持几秒钟后,做吹纸练习,把纸条吹在一个角度,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达到平缓、均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别进行吹竖笛和唱歌的练习,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实践与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竖笛吹奏与歌曲演唱的协调作用。
2.2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变声期是大部分初中生所要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变声期间的嗓子沙哑、低沉且容易疲劳,给唱歌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如进行频繁的演唱,往往易“使嗓子疲劳、受损,破坏声音的美感,不利于音高和乐感的培养。”„竖笛的介入,可以让学生演奏与歌唱交替进行,既能减轻学生的声带负担,保护好嗓子,又能引导学生把握音准,协调课堂气氛,提高竖笛演奏水平。
2.3在合唱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各声部间的音准和音程。这时,我们就可借助“竖笛固定音高”这一特性,引导学生解决合唱教学中学生相互串调的这一难题。首先,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演奏自己的声部,接着进行初步合奏。在合奏中,学生通过相互聆听、揣摩、感受彼此的和声效果,最后再把合奏的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当然,如果歌曲合适,也可在每个声部中,分出一部分学生,来给自己的声部伴奏。这种演奏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在二声部合唱中的节奏感、协调感和乐感,培养了学生的合唱兴趣,提高了合唱能力。
3.丰富欣赏教学,提高审美体验。
3.1“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赛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竖笛就是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丰富了欣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审美能力。
3.2我们在“欣赏音乐之初,大多是由作品的旋律开始的。只有被某一部作品的旋律打动了,才会带着兴趣去进一步的欣赏,才会去了解作曲家,了解作品的背景,由感官的欣赏阶段,上升到情感的欣赏阶段。”†因此,在欣赏教学时,我们可充分利用竖笛这一简易乐器,把主旋律演奏出来。让学生通过吹一吹、听一听、唱一唱,想一想,再动一动(表演、创作),熟悉旋律,了解作品。这样,既符合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又能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欣赏教学活动中,从感知到体验,全身心地体验作品中蕴藏的作曲家对现实的感受,从而由浅入深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如中国民歌《翻身道情》的旋律:
1=bB 2/4
2 6 |2 6 |2・i 2 3 |2 0 |5 5 2 |3 2 i | 6・5 4 2 |5 0|
千家万户 哎咳 哎咳 哟 把门 开 哎咳 哎咳 哟
6 3 2 I |2 i | 6・i 6 2 | 4・5 | 6 6 5 | 4 6 5 3 | 2 - ‖
热腾腾的油 糕 端 上 来 依儿呀 来 吧 哟
听到、读到这一旋律,结合歌词,我们引导学生感到的是:一阵扑面而来的火热的情绪,体会到一种中国农民质朴的情怀。千家万户把门开,欢迎红军,庆祝解放的气氛通过明朗、热情的旋律充分地展现出来了。是的,音乐的主题是一首作品的灵魂。用竖笛吹奏主题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让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即加一些自己的东西,如与其它乐器的合奏、变奏等,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聆听、欣赏新疆民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时,可引导学生结合音乐作品,感受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组织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如手鼓、三角铁、纸吉他等,配合竖笛的变奏或合奏,让学生都动起来、跳起来,随着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尽情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4.培养创造思维,体验成功的快乐。
4.1“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它是一种主动的审美活动。”‡音乐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柯达伊左尔坦认为:“创造能力实际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把竖笛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是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在竖笛教学中,要有系统地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训练,旨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潜能的发掘。可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做一些模吹节奏、音阶接龙、旋律模仿,曲调对答等方式的练习。如教师给学生一段乐谱,学生通过变化节奏来演奏;还可分声部进行对对答训练等。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竖笛创造生活中的节奏,用竖笛创编音乐故事,用竖笛作为道具,创编竖笛舞,还可以以生活中的某一情境为主题进行创作,如上课信号“1 2 3 4 | 5 ― |”,下课信号“5 4 3 2 | 1―|”,冲锋号:“ 5 5 5 5 | 1― | 1 1 1 1 | 3 ― | 3 3 3 3 | 5― |”等等。这些训练方式既是竖笛的训练也是简单的创作练习。
4.2由于视唱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旋律创作时常常会遇到困难,如对自己创作的旋律不能准确视唱,或无法判断所创作的旋律是否通顺、流畅。竖笛的介入,无疑给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提供了帮助。例如:当学生创作一段旋律时,可以借助竖笛吹奏,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音高概念,觉得流畅、通顺了就记下来,并进行反复试吹、感觉、修改。待旋律完成后,教师还应及时进行成功检查:让学生出示自己的作业抄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视唱、演奏。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出优秀的创作作品,优秀的旋律还可让学生填上歌词,作为竖笛教学的素材,记录下来。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让学生在简单的创作中,体验到小小竖笛的无限魅力,并乐于学习它,亲近它,让它成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好伙伴。
5.延伸课外活动,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生活。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的延伸,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音乐兴趣、才能、特长,美化生活。”ˆ兴趣小组活动是课外音乐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身在农村,学生能够演奏其它乐器的机会毕竟是少数甚至没有。竖笛这一简易乐器的延伸,不仅方便、可行、有教育价值,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生活。在教学中,通过竖笛独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开展一些小型的竖笛演奏竞赛,如“小小竖笛演奏会”“谁吹奏的乐曲多”或参加舞台表演如艺术节、元旦汇演等,不仅提高学生的竖笛演奏水平,使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不断得到增强,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与情感体验。通过竖笛的合奏可以培养学生密切合作,团结向上的良好品德,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对于创造美妙音响的重要性,并在不断的演奏与歌唱中,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生活的美。
是的,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结论:
总之,将竖笛引进农村中学课堂,是作为音乐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在经过反复实践和科学论证中,我们发现,它不但可行性强,而且确实丰富和活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并能达到:突破视唱难点,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协调唱歌训练,提高唱奏技巧;丰富欣赏教学,培养审美体验;培养创造思维,体验成功的快乐;延伸课外活动,美化音乐生活等具体的五大教学效果。同时也因此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当然,在理解竖笛进农村音乐课堂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要搞好竖笛的教学,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研究,还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地积极思考和探索。今后,在农村音乐教育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的努力尝试,继续把竖笛及其他乐器引进课堂,丰富课堂,让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更加的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k王安国 吴斌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m蔡钰 《变声期怎样用轻声歌唱》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1第7期
…何平 尹铁良 《步入音乐殿堂的阶梯》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10
†高立亚 《怎样欣赏音乐》 北京燕山出版社
‡张前 王次诏 《音乐美学基础》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9.1
ˆ《音乐教学大纲》(试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