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关于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几点体会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德化第三中学》

摘要】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本文就结合笔者的几点体会,谈一谈这几个基本理念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理念、教学指导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举世瞩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浪潮,将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如火如荼地顺利推进。在音乐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音乐教师都被当前的一个音乐教育现象所震撼;为什么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美好与快乐的音乐,在中小学里竟然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爱乐,是孩子们的天性,然而,具有爱乐天性的孩子们却不喜欢学校里的音乐课。“难懂的乐曲,枯燥乏味的乐理,让人倒尽胃口,无聊至极的音乐课!课堂死气沉沉,45分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哆来咪’,整天让我们背作者简介,分析歌词,弄得音乐课成了文绉绉的语文课,哎,一提起来就来气。”这句话非常充分地概括出当前大多数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这种尴尬的局面,足以引起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要摆脱这种尴尬,就要借助新课程改革这股中坚力量乘风破浪,只有深刻理解新课程基本理念,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才能有所作为。

一、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确立

传统的音乐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贯穿线,突出和侧重德育和智育方面的价值目标。而音乐新课程将其性质定位在“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等方面,体现和突出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音乐新课程强调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现代社会中有文化的公民应该具备或应努力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新课程的着眼点,就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为此,这次音乐课程改革重新审视了音乐课程的价值,将其定位为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程序设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这是从音乐作用于人的身心,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出的价值判断。音乐新课程对实施音乐教学的若干基本理念作了较全面的归纳,具体如下: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4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5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

这既是对我国近百年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也融进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些带有共性的教育观念和认识。这些理念,是指导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音乐学习的指针,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意义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基础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研究其教学领域的审美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是音乐新课程最突出、最重要的理念。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受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平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同时还要注意,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作为一个美的使者,音乐教师要注重仪表仪态,语言规范,个人气质,人格魅力,以及美好的品质修养。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视觉环境和听力环境。在空气不流通,环境幽暗,嘈杂的环境里,加上简陋或者损坏的音响设备,是没办法让学生用愉悦的心情来感受音乐的美好的。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不只是对某种事物的表面关心,而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因此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而对于学习来说,这种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因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内趋力,是学生能够保证持续学习的最稳定的动机。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时,最主要是要做到以下几点,爱护学生的音乐好奇心,不要把他们的好奇当成是一种无知或者幼稚的表现;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不要因为学生的感受跟书本或者教师有所出入,就否定了他们的体验;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不要总是在教学中任意的加大学生的负担,频繁的记忆一些乐理知识让他们苦不堪言,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地从“乐”(音乐)中体会到“乐”(快乐)。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

3、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作为一种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具体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音乐教育承认差异,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给每个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任何层次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当他不被老师注意时,他表现得消极、被动,甚至抵触。可一旦老师注意到他,给予他表现的机会并表扬鼓励时,他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我们教师也不能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国际的竞争,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特个性、完整人格、善于思考、充满批判精神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社会的活力离不开创造,而缺乏个性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音乐课程的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像力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所以在音乐课上,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该学科的特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4、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比方唱歌,光是了解发声器官的构造、咬字吐字等知识而不去练习歌唱,是毫无意义的。又如演奏乐器,只知道某种乐器的构造与性能,了解一些演奏方法,但不去操作,那么这件乐器你永远也不会。至于鼓励音乐创造,我们并不是单指鼓励学生去学会创造歌曲之类的,我们所说的创造其实是一种创新,是针对我国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弊端提出来的,只要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都可以算是一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音乐学习不存在整齐划一的体验、表达与理解方式,更不应有统一的结论和答案。要求感受和体验有“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自然就束缚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5、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

有人会将“新课标”中的“学科综合”简单的理解为“综合”就是“大杂烩”,无论什么课型、什么课例,都离不开“唱、跳、说、玩、画”等。其实,那只是对理念的一种表面认识。音乐课程改革中所谓的学科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音乐课中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而不是把各类艺术、各类学科与音乐平分秋色、并驾齐驱,更不是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举例说,音乐与史地学科综合,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音乐同体育学科综合,可以运用韵律操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这样可以让学生徜徉在喜欢的音乐节奏里,同时还锻炼了身体。还要强调的是,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02年第5期主编:王安国、吴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主编:金亚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3.《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主编:刘明远。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