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艺雅音乐教育在线》

导语:

世界总是在进步。要替孩子考虑 20年后的问题,“以人为本”,培养孩子会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终身热爱音乐的兴趣与能力,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那么,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学习动机吧,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在走出学校后以至20年的将来,他们都依旧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心。

[摘要]: 学生普遍认为音乐课不需参加毕业会考,所以不加重视。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参与教育管理便成了长时期的话题。怎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在音乐教学中,笔者近年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方面取得一定收效。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讨论、创新、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目前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只关注其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审美体验;漠视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做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我校从去年5月起开展“生本教育”课题研究,本文就如何从针对性、实效性,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音乐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从学习的结果来检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让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结果预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集体地探究问题,从中获取正确结论。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兴趣,并且有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比如挖掘歌(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涵,通过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生活经历,激发学生对作品本身的好奇心。这种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现用的人教版的第 4册有两章书,分别介绍中外著名的歌剧、舞剧。这些内容如果单凭教师去讲解,一方面,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说,另一方面,学生不一定能够接受和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首先我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事先阅读,并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充分收集资料,集体去探讨他们所喜爱的歌剧或舞剧,然后组织学生写成《调查报告》或《作品欣赏》,然后进行交流,共同分享。当初,学生感觉这是一个负担,既要上网找资料,又要写文章;还要花时间去学习鉴赏。刚开始学生不习惯,困难不少。一个月之后,当他们把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展现的时候,同学们和老师都有说不出的兴奋。从此之后,学生们对于上网找资料再也不会反感了。这种教学方式既避免教师的枯燥讲授,也避免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还是提高了同学们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学会了合作性学习。通过问题的探究,最后能够得到自己所作出的结论,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终身难忘。教师从原来把学生当成单纯地学习者转变为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交流信息、表现音乐,从而接触、感受和理解相关音乐文化。再次在教学活动观的理解上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教师“教”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学”为中心,既做学生的“引导者”,来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互动和合作,有时也做一名纯粹的“学习者”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交流信息,一起了解相关音乐文化,体现了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师生间更注重情感的交流,学生愿意和我说音乐感受的心里话,体现了尊重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的新理念。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情感交流更为融洽,促进了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的素质也在提高,因为在学生这里,可以学到更多的音乐文化,了解到更多时代前沿的音乐信息,体现了“文化反哺”的现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二、讨论是音乐课学习的常规

1、先做后学

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让学生开展讨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本人赞成“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教学手段。

过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是非常强调教师先教,学生跟着学,而当今却提倡先唱后视谱。美国教育家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边做边辨认。”这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反映了学生合理的神经活动过程。因为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是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学生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例如,在学生没有先做的前提下,我们在课堂也就谈不上开展讨论。

音乐课的新课标已经淡化视谱教学,注重音乐的体验。假如还是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教学中还是先让学生一个一个音符去视谱,然后再唱歌词,那么学生一方面是在对着不熟悉的五线谱,另一方面是在不熟悉的旋律中感到困惑而产生厌倦。实践中本人尝试“先做后学”,首先让学生跟着旋律反复地唱歌词,体验歌曲的情感,体验作者写歌曲的内涵,然后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视谱,结果学生感到学习音乐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讨论是学习

现代哲学家们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人的认识要前进,总是要进行内部的矛盾运动。学问是头脑中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

音乐教学课堂中进行有必要的讨论,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同样需要学会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达到,本人认为这是很好的教学手段。斯蒂芬认为:”每位参与者都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受人尊重,受人欢迎的。”约翰 .杜威认为讨论是最有利于发展的方法,因为我们只有同别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将他们变成是我们的。如果我们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那么,每一位学生都会十分关注讨论的话题。在音乐课教学中如果能遵循“由学生自己来做”这一条原则,那么,学生能够全情地投入讨论的全过程,本人通过实践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活动。一方面,通过讨论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通常的讨论中,师生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学生会体现出热情倾听积极差异,高度注意及共同协商,从而使教学走向成功,更好地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一次的期末考试中,本人尝试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一个学期以来所欣赏过的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然后在全班交流,进行小组自评和互评。有一个小组是介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他们能够从乐队的配器方面去分析作品,讲到乐器的表现风格时栩栩如生,但其他小组却给他们打了很低分,原因是其他同学均认为应从想象的角度去分析作品,而不是根据乐器的表现风格去分析,结果同学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老师来接分晓。通过老师深层次的解释,引导学生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作品,从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丰富了音乐知识,也提高了鉴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我们说,在音乐课堂中多开展小组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探索创新。

三、音乐课堂中的创新

跨入 21世纪,中国加入了WTO,创新思维的应用是最主要的竞争,教育的本质是传承,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抓住重点,删去现行课程中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但是,不管课程和教材在维持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如何修改,教学内容的选择、使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弹性地使用教材。删减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增添新科技成果和新技能知识,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个性化、特色化,打破了“课程内容到教材”的思维定式。华师大的雷雨声教授新编的沿海版教材《走进音乐世界》,给了音乐教师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创新的空间。例如,第七册教材第一章《我爱中华》中有《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这些内容学生和教师都是很熟悉,关于这方面的歌曲,老师可以补充《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走进新时代》等等许多学生喜爱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音乐教学中,过去本人也曾做过尝试。如“人教版”第一册的中国民歌,能让学生欣赏的歌曲还停留在《打夯号子》等学生不愿意听的歌曲。于是本人在备课时增加了学生熟悉的《黄河船夫曲》;讲授山歌时,也结合近年来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获奖歌曲,如王宏伟的《西部放歌》、宋祖英的《大地飞歌》等歌曲,让学生体验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风格,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不会对音乐课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当然,教师在有创新意识的同时,还更应该注重在音乐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布鲁姆在说明教育目标分类时说过,“所有教育目标在以行为方式陈述时,都能从学生的行为中找到其对应点”。因此,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精神和实践的关键和核心,创新性学习的结果应是学生心理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需要“学知”,而且将“学知”拓展为更广泛的内容,同时也总结出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当然,在初中音乐课的教学中,学会生存的方面不可能谈得很深入,但最起码我们应从学知,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会共同合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参与性”中产生激情,驱动自觉思维,并提高到对某种事物的热爱、追求、奋斗的精神境界,这是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学习乐理知识调号的推断中,降号调普遍推断方法是找前面一个降号为下一个降号的调及主音“ DO”的位置。但在教学中本人让学生自己找出推断的规律,让学生在找到与老师相同答案的时候,要求他们再找出另外的方法,即以7---3---6---2---5---1---4为主线,以这些音为根音,每个根音上方的五度或下方的四度为这个调主音“DO”的位置及调名。这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创新出一种种教师没有教给他们的新方法。因此《学习的革命》中作者戈登.德莱顿断言“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这就是开启创造大门的钥匙。

四、音乐中的评价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是否成功的测量,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能否领悟和掌握新知识,评价起关键作用,因为真正的评价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于教师来说,评价提供学生进步和退步的信息,并根据情况,及时做出反馈。评价直接影响教师自己的教学情绪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音乐评价是量化性质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出发只告诉学生一个分数,这种评价不能发挥评价庆有的功能,这种评价往往只有少数学生是优秀的、突出的,多数学生属于中等。这样的评价,只能使个别学生从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多数学生没有从考试中体验到成就感,学生因此也就丧失了自信,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更新音乐评价的理念,跟上新一轮课改的步伐,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一种有效的评价,能使教师及早地诊断出学生的能力和弱点,这种诊断一旦走向正规,教师就能随时了解学生的进步,并根据评价的材料及时改时教学进度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生动。评价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激励、反馈及调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评价应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质的分析、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可操作性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不应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应承认氛围性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可以留有相当大的空间使学生自主调节其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以及个性与情感的培养。科学的评价应成为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起到督促作用,起到激励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在设计评价表时,设立了以一些项目,每节课都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总之,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增强学习动机,是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我们应通过各种手段融入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教会学生主动参与,教会学生体验音乐的表现与鉴赏,使音乐学习成为一个愉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价值。

信息技术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培养出有独特性、敏锐性、主动发展的新一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

2、《走进新课程》(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3、《创新教育新论》叶平

4、《讨论式教学法》Stephen D. Brook field Stephen Pre skil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