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欧洲之行随笔-李妲娜 曹雪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欧洲之行随笔

踏着新千年的脚步,迎来了奥尔夫学校教育“为孩子们的音乐”50周年。在教育界、艺术界深刻怀念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的同时,国际奥尔夫基金会精心组织了四个国际性研讨会,就当今世界艺术教育发展最为敏感的题目进行交流和研讨,为促进奥尔夫学校艺术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为促进世界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奥尔夫学校教育体系80年代初传入我国,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经过广大艺术教育人士的精心培育,犹如一颗小苗,茁壮成长,日趋成熟,并引起了国际艺术教育界的诸多关注。2000年7月,中国音协奥尔夫(ORFF―SCHULWERK)专业委员会应邀参加了奥尔夫基金会主办的以“为了孩子的音乐:与世界同发展”为主题研讨会,并决定参加11月在美国主办的“奥尔夫与终身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本着了解世界艺术教育的最新讯息和发展方向,以及把中国奥尔夫教育向世界介绍,推向世界的目的,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在时间仓促、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毅然迅速组成了五人赴德国小组,其成员是多年从事奥尔夫学校教育的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及理事:李妲娜、陈淑宜、范佩芬、彭小琪,还有北京市小红帽艺术幼儿园园长杨立杰,以及应奥尔夫基金会邀请的上海音乐学院教师余丹红博士和学生叶思敏,一行人带着我国奥尔夫教育的成果及发展方向,于2000年7月5日赴德国特劳恩瓦尔臣市参加国际研讨会。

农舍里的旅馆 高峰会议 国际研讨会 国际暑期班

-----------------------------------------------------------------

农舍里的旅馆

“大奔驰”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据说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乡镇,以致于找不到供30多个国家的奥尔夫协会主席的旅馆。于是,有的被安排到别的城市,有的被安排到农民家、修道院。小小的城镇一眼望去,少了我们想象中的黄土地,多的是草地、鲜花,庄稼地也只看到玉米、向日葵。带着清凉、芳香的微风拂去了我们旅馆的疲劳,让我们精神倍爽,谈笑风生。来到一户农民家,说这是农民的家,却丝毫看不到一般农舍的脏、乱,进入眼帘的都是绿绿的草地、盛开的鲜花,结构古朴、整齐干净的房舍,而唯一的标志仅是一个有几十头奶牛的大牛圈,一个大大的库房。来到室内,好似进入了星级宾馆,那设计精美、古香古色的室内用品及装饰,充满德国南部风情格调的家具、墙上饰物,似乎把我们带入了另一种境界。看到这些,以及大街上和车库里的“奔驰”、“宝马”时,让我们不相信这是农村,但现代化的养牛设备、扑鼻而来的浓烈的牛舍气味以及身着传统服装热情好客的主人使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代化的德国农村。

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一个这样美丽的环境,好似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向我们显现出最自然、最生动的一面。大小河流清澈见底,蓝天白云、草地森林清晰如画,这正是奥尔夫教育原理的核心――“回归自然,回归人本”――的体现,这里保护了大自然原来的面目,维护本地最古朴的文化,却又不断的寻求发展、创新,当然这也付出了近百年治理保护的代价。这儿不愧是一个最生动、最自然的课堂,选择在这里开会,可以看出组织者的良苦用心。

高峰会议

在国际研讨会的前一天(7月5日),召开了“2000年各国奥尔夫协会高峰会”,参加者都是各国奥尔夫协会的主席或授权代表,用一整天的时间来相互交流信息,这是第一次世界各国奥尔夫教育领导人见面。这次参加会国有美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波兰、俄罗斯、希腊、泰国、意大利、芬兰、澳大利亚、比利时、斯洛伐克、中国大陆和台湾同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议就各国奥尔夫教育及世界奥尔夫教育的发展交换了意见,交流了信息。

此次高峰的主题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50年来,奥尔夫音乐教育主题、内容、素材、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如何面对音乐治疗法和教育法?如何面对前卫派的音乐和艺术、文学、舞蹈、戏剧等的影响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研讨和评议。另外,就“各国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或团体有何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目标”的课程,了解了各组织的名称和机构设置、课程、以及对公共教育机构和教育政策的影响作用;其中存在哪些问题。会议也通过发言来研讨了“在组织中崛起的一代教师和工作者”的课题,就寻找新的工作成员,国际合作之道等问题交换了建议,达成共识。

此次高峰会议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是一次意义重大、圆满成功的高峰会议。

国际研讨会

2000年7月6日在帕尔滕斯坦城堡进行了奥尔夫学校教育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在这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题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大、中、小学生及各国教师的演出;教学观摩课;教具展览包括手工自制教具等,真正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奥尔夫教学原理以及奥尔夫教育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

《为了孩子们的音乐――过去和未来》这一专题报告,指出卡尔.奥尔夫所坚持的“原本性”。所谓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肌体的、能成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而这样的音乐舞蹈教育就更有助于我们每个人找到艺术和创作的自我核心。报告《奥尔夫学校教育――一种文化远景》提出,奥尔夫学校教育如何更深入地探究个人文化特征以及如何利用隐藏在每一种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下面的跨文化的艺术动力。奥尔夫本人指出:“音乐教育要从本土文化出发,要进行多元化的教育。”那么,在今天把音乐做为一种文化来推广、来学习的同时,我们就要更深入地挖掘我们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并加以发扬光大。报告《小学艺术教育:人类灵性形成的关键》指出人类灵性的形成是在直觉、情感和想象等诸多领域中,就针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促进了艺术教育和吸收。第四个报告《说书――各个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中指出,说书作为一种语言、音乐和律动的综合艺术是世界上许多文化都具有的,是全世界各个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合作的一根纽带。对于教育来说,这种纽带更适于开端,适于全体。就上述报告的探讨,更使我们从事奥尔夫教育的人确信:找回自然的、保护和开发我们本土文化特征的“原本性音乐”,为我们灵性的形成,多元的合作,有多么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国际研讨会第二大内容,就是当地中小学生、专业团体和教师的演出。学生们的演出反映的正是奥尔夫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不仅体现了深刻的奥尔夫教育原理,也反映了几十年来奥尔夫教育的创新,预示着奥尔夫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由Miesbach人民学校8年级的学生演出的“粗野的兜帽”,这部根据挪威的神话故事改编的音乐剧,是使用皮影戏、哑剧、舞蹈、道白(朗诵)和音乐等手段演出的,他们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民族艺术手段,多种多样、灵活的表现了故事内容,他们在表演、服装、道具及导演上的创造新异让我大开眼界。当然在有的表演过程中,有的同学即兴表演欠佳,我们看到老师是给予鼓励而不是批评。奥尔夫说过:“我们追求的是通过学生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音乐教育要为不同水准和性格的儿童提供共同活动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主观的扼杀孩子的主动性,取消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由Katharina Grill青年舞蹈剧院演出的根据“莫扎特的故事”改编的音乐和律动剧,他们表演到位,情感丰富,想象超群,真正地打动了观众。这就是说,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如果提供了直觉、情感、想象等领域发展和形成的良好条件,那么,这就是促使人的直觉、情感和想象等形成的关键。

第三部分,是在特劳恩瓦尔臣市卡尔.奥尔夫人民学校举办的教具展览,看到许多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乐器,还有新式的教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所人民学校开设乐器制作课,建有乐器制作车间,首先,他们培养的是劳动人们,让孩子们从小动手创造发明。其次,在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是综合性的教育,全面性的教育。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却内涵丰富的教具展览,别开生面的让我们在一个个不会讲话的“老师”面前,受到了启发引导。

第四部分是一些教师的观摩课,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美国教师组成的一只独特的演出团体。他们的演出跨越了音乐与运动之间、观众与表演者之间、音乐制作的古典方式和现代方式的界限,利用语言、歌曲、躯体乐器和便携式声音发生器等手段上演的原始作品、改编伤口和即兴伤口的表演。这场精彩的演出真是跨越千年、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受到与会代表热烈欢迎。其次,是由德国六位教师组成的表演组。教师们的表演说明同时也注重舞台实践是最新的信息,最新的发展总汇,集中了语言、佳作、音乐、乐器等为一身,诉诸于听力、感觉、情感等。当然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奥尔夫教育在不同国家之间发展的差距,也就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出:怎么样创造性发挥、怎么样才能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也就是说,有利于奥尔夫教育创新和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国际环境。

国际暑期班

萨尔茨堡奥尔夫学院自从1961年以来一直在组织国际的暑期课程。在2000年7月这次国际研讨会之后组织了今年的暑期班。暑期班是在离萨尔斯堡不远的德国境内约普宁平的Chiemsee湖中的女士岛上举行,一所著名的修道院,如今已改变成一所教育进修基地,风景宜人、设备优良,吃、住、上课均在此处,倒也免去市俗心烦事及其他干忧,能安安心心的学习。这次暑期班,是所有参加者同所有教师共同参与操作,是基础的音乐和舞蹈,以实践为重点的教育课堂;也有由巴巴拉、哈塞尔巴赫主讲的“结合舞蹈和视觉的艺术”的理论课。奥匀夫的暑期班教学是根据奥尔夫学校教育的特点:融语言、动作、音乐为一休的综合式,创造性教学。他们同时3-4个教学内容开课,即有专项选择(集中听某方面课),又可循环式把主要课程听到。这样一个汇集各国奥尔夫教育工作者的创造和智慧的大课堂,让我们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真是受益菲浅。其中,一位美国教师用快餐盒上的一节课和一位教师用报纸上的课,包括了节奏、即兴创作、律动、听力训练等十分丰富生动的内容,令人难以忘记。也就体现了奥尔夫教育的核心“回归人本”,用的是接近自然土壤的东西,人人都会操作,人人都能学会。又如根据一首诗《我们的脚》上的一节课,尽量不用除脚以外的肢体,看看我们能做什么?学生们的创造又多又新又奇。对于教育来说,就是让受教育者动脑、开发感官,尽可能的创新、想象,从根本上促进了灵性的发展。这些丰富的课例,我们只能像猴子一样把食物先塞进口里、带回来,再慢慢体味、研究。每日三个单元,七天下来又累又紧张,可又因每节生动的课例上的妙趣横生而开心不已。

通过两个活动(会议和培训班),我们也特别感到一些国家由于体制和教育观念更为开放,当地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更突出,他们的奥尔夫教学及水准也更充满活力、更高一筹。相反一些传统在搞奥尔夫教学的地区反而前进步伐不大,略显保守,差距特别明显。出来看看就会有更深体会,今后在认识上也会少一些盲目性。

最后想特别提一下,在培训结束前,有一次联欢会,各国学员均可上去表演,一般都是自己国家的特点如民歌、民间舞蹈等。我们的台湾同胞们(五十多人两个团)是有备而来,其中他们一个以南音创作的唱、奏、舞节目在探索“本土化”上给我们极深启示。据说在这方面是近年来她们主攻课题。我们大陆一行土人怎么也不能在此时沉默不语。于是匆忙设计了一个彩绸(纸条)舞,用的是山东民歌“放风筝”的音乐,我们除设计了独舞、群体舞外,最后还编了一个民俗性的婚嫁小段,用彩条作花桥,新朗官(本组唯一的男性小生)用红彩条当胸一扮,借个草帽用彩条一装饰,吹嗽叭、抬轿子,媒婆(脸上涂两个大园旦)伴其侧,一上场就引起轰动。节目一完,我们将五十余双一次性筷子贴好的彩条向观众席上一撒,立时全场纷纷离座上台而舞,特别是教师们都上来想看看这个小彩条怎么能舞出那么多花样,我们怎么就画不出来……。他们拼命地学,全场之热烈达到整场晚会的高峰,曲终舞毕,观众嘴里哼着“放风筝”的曲调落座,好似还未尽兴。

李妲娜 曹雪红


[ 文:李妲娜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