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学校环境音乐的教育价值探究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陈静婧 蔡丽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4-08

  摘要:当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音乐课程改革与教材研讨领域,学者们大多把目光聚焦于音乐教室或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忽视了音乐课堂之外、作为校园公共空间听觉文化的学校环境音乐。学校环境音乐是在校园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过程中使用的音乐,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具有一定美育价值。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历次修订中,皆强调由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播放的学校环境音乐即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音乐教育的课程资源之一,师生应共同用好这些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环境音乐;学校;美育;文化建设;育人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层面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环境音乐作为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及。《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要配合课堂教学,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由此可以看出,校园广播站等学校环境音乐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属于隐性音乐课程范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第十一条,对“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2)可以说,学校环境音乐作为美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再次强调:“借助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网站、公众号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3)可见,学校环境音乐因蕴藏着巨大的育人价值而历次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改革的框架体系中。

  一、学校环境音乐的美育价值

  学校美育不能局限于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的教学上,还可以通过学校环境音乐的精心设计与规范管理,发挥其育人价值,这也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是人文教育,也是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需要长时间的育化过程,不是只通过课堂“教”的形式便能达成的,其离不开和谐美好校园生活细节的浸润。

  (一)身心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环境音乐具有弥漫性特征。作为感知环境的主要媒介,视觉、听觉、嗅觉属于被动感官,人们的眼睛、耳朵与鼻子时刻都在自下而上地接受着信息,无论其是否具有主观意愿。(4)学校环境音乐往往会通过学校多媒体铃声广播系统直接作用于身处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因为该系统是在高空上架设的,所以声音具有更大的空间感和弥漫性。也就是说,一旦在校园开始播放音乐,声音便将以无所不在的声波形式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无论音乐优劣与否,都会使全校师生处于被动聆听的状态。

  人们对环境的整体认知不是由单独的感官捕捉的,而是各种感官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不同感官要素的组合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富有空间感的学校环境音乐不仅可以给予聆听者以无穷的享受,还可以使人的头脑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敏捷、反应更加迅速,从而促进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适宜的学校环境音乐还可以缓解师生压力、减轻紧张情绪,创造出更加宜人的校园氛围。

  其次,学校环境音乐具有重复性特征。中小学校每天至少会有7个课间,也就是说至少会在上课、下课期间播放14次音乐;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每个学期至少有18周,每周有5天需要上课,大约有90天的上课时间,一学期下来,学校的课间音乐播放量高达1260次,上课和下课铃声各有630次。笔者通过走访考察多所小学发现,大多数学校的校园铃声常年未有更新替换,在临床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重复聆听被证实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比如商场里反复播放同一首歌曲,会令顾客和工作人员产生听觉疲乏,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心理健康。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心理学家认为“店里的工作人员必须让自己不去听这些歌,因为一旦受影响,就会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5)。尤其对于学校的师生来说,他们每天在校园学习和工作的时间长达六个小时,所以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校环境音乐需要常改常新,不能简单重复播放同一首音乐。

  再次,学校环境音乐具有渗透性特征。由于学校环境音乐的高频率播放,使得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音乐文化和音乐价值观念,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偏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心理现象曝光效应(6)的实验测试,多次呈现字词、图片、声音等信息可以促进人们对其产生更积极的评价。即使这些信息只呈现了很短的时间,也未被人们察觉到,但其曝光效应也会发生。(7)在儿童的各种感觉中,发生作用最早、最多的是听觉。胎儿在母体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能够产生反应,并能将这种记忆保持到出生后,胎教即由此而来。这说明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这些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因此经常聆听某种音乐并生活在这种音乐环境中,就会产生对这种音乐的兴趣与偏爱,但如果接触过于频繁则可能产生负面效果而使偏好程度下降。(8)(9)学校环境音乐每天的播放时间虽然不长,却能够通过反复聆听不断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日积月累地影响着他们对音乐的偏好和选择。因此,学校环境音乐的择取与编排是否具有科学性就十分关键。

  随着现代化媒介的日新月异,学生聆听音乐的渠道在不断拓宽且主要依托于互联网上的资源,其中包含大量流行化、社会化、时代化元素的音乐深受学生群体的喜爱。但网络上的音乐作品数量繁多且品质玉石杂糅,学生正处在盲目模仿的年龄阶段,其音乐思维和音乐鉴赏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无法准确辨别音乐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这就使得其中低俗的音乐会对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假如未经精心设计的学校环境音乐循环播放的话,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音乐偏好的认知,侵蚀学生的耳朵,甚至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审美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0)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大不了再扣一遍,人生的扣子一旦扣错了,是无法重来一次的。因此,通过曝光效应培养学生的音乐聆听习惯,也要精心择取、科学设计并经常更新学校环境音乐,创设一个高雅的学校音乐环境,让学生的兴趣与偏好得到正向的引领与规范。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