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学校环境音乐的运用是对校园美育的一次高效变革,其超越了传统铃声秩序信号的功用,让整个校园都浸润在音乐的大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美的启蒙,让学校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精心编排和设计学校环境音乐,可以积极引导青少年的音乐欣赏活动,开阔其音乐文化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寓教于乐,使学校环境音乐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让学校音乐教育从课堂拓展到整个校园的公共环境空间中,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校园“声态”文明。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19页。
(4)巴美慧、康健《嗅听交互作用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感知及行为研究》,《南方建筑》2022年第10期。
(5)“Christmas music may take mental toll,psychologist says,”CBS NEWS,November9,2017,accessed October16,2022,http://www.cbsnews.com/news/christmas-music-can-harmmental-health-cause-stress-psychologist-finds/.
(6)曝光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费希纳在《美的预科》(Vorschule der aesthetik)一书中最早对曝光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那么对该刺激就会产生偏好,也就是说人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偏好,社会心理学领域又把这种效应叫作熟悉定律,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作曝光效应。比如在广告领域中,通过媒体进行广告“轰炸”,达到曝光效应的效果。
(7) Robert F.Bornstein,“Exposure and affect:Over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1968-1987,”Psychological Bulletin106,no.2 (1989):265-289.
(8)哈格里夫斯在1986年出版的《音乐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一般人对于音乐的喜好程度与对该乐曲的熟悉度及复杂度有关,是一个呈“倒U”(inverted-U)型的发展曲线。也就说,人们对于熟悉的乐曲的偏好度会更高,但接触过于频繁则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而使偏好程度下降。
(9) David J.Hargreaves,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Mus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p.114-115.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页。
(11)赵宋光《改革国民音乐教育的九点建议(上)》,《人民音乐》1987年第6期。
(12) Georgi Lozanov,“Suggestology and Outlines of Suggestope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62,no.8 (1978):433-457.
(13)转引自俞玉姿主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14)转引自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15) Ching-Fang Huang and Shun-wen W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Excerpts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11,no.5(2007):33-53.
(16)曾繁仁《美育与脑科学关系初探》,《文史哲》2001年第4期。
(17) Elizabeth Vallance,“Hid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guage of Justific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Educational Reform,”Curriculum Theory Network,no.4 (1974):1,5-22.
(18)《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人民日报》2017年1月3日刊。
(19)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中应重视潜在课程的研究》,《人民音乐》1999年第5期。
(20)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
(21)详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8/t20200820_479095.html。
(22)罗明贵《暖教育:提供更多的对话平台》,《新课程(综合版)》2013年第4期。
(23)蔡丽红、唐文忠《跨学科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评论》2016年第6期。
(24)罗明贵、徐云莉《让校园成为最大的音乐课堂》,《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12期。
(25)详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6)陈明志《生态声音互动装置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演艺科技》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