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学校环境音乐的教育价值探究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陈静婧 蔡丽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4-08

  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每天都能得到不断地巩固与复习,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课程设置十分有限,小学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而初中和高中每周仅有一节音乐课,师生要通过每周有限的课时完成音乐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任务,在现实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不太理想。

表1 中国义务教育监测音乐学科数据(正确率)

  从2018—2019学年中国义务教育音乐学科监测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在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中,78.5%和77.2%的学生具备完整、流畅、稳定地演唱歌曲的能力。然而,在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与形式、情绪与情感及名家名曲的赏析方面,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正确率分别为40.8%和55%。在对音乐基本要素,如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等听辨方面,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正确率分别为61.2%和52.7%。(21)可见,当前音乐基础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短板,未能很好地达成美育的基本教学要求,通过有限的课堂音乐教育达到美育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学校环境音乐是人们所忽视的一种隐性音乐教育资源,尚未被有效开发利用。假如将音乐教材中的中外名曲的主题剪辑制作成短短数分钟的课间铃声,在校园中循环播放的话,将会引领学生感受高雅音乐的魅力,也能够在无形之中为学生在音乐课堂之外提供更多聆听音乐的机会。

  前文已提及,中小学校一学期下来,课间铃声的播放量高达1260次,上课和下课铃声各自630次。倘若将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片段裁剪并设置为时长1分钟左右的学校课间铃声,上课和下课铃声将在一个学期内累计播放1260分钟,相当于在无形之中拓展了28节音乐课的时长和课时量。通过每天播放学校环境音乐,让学生定期接受信息刺激,长此以往不仅能够改变聆听者当时的心境,而且足以使学生对众多中外名曲的音乐主题生成正确的理解与深刻的记忆,从而积淀为一种音乐基础素养。(22)笔者经过实验发现,利用学校环境播放教材中的乐曲,即使是一首新歌,学生也可以在初听几个小节后就习惯性地轻声哼唱,这也充分验证了心理学的“曝光效应”现象。

  有学者指出,针对以文化课为主、术科(音体美)为辅的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在音乐以外的课堂中教授音乐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各科学习互渗、互补、互促的作用。(23)音乐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应将校园视为最大的音乐课堂,利用学校环境音乐的听觉弥漫性、重复性和渗透性特征,让所有响起的音乐都成为教育资源。(24)

  三、学校环境音乐的校园个性文化建设价值

  学校环境音乐作为校园个性文化建设的增长点,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能够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2017年,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25)校园个性化文化是凝聚人心、校园形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校园个性化文化建设是学校打造办学特色和品牌的重要工程之一。学校环境音乐是一种赋予学校生命力和活力的文化形式,在求知、求美、求乐的场域中,师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学校环境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音乐观念,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并且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学校环境音乐的内涵宽广、内容丰富,可以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种类别。学校音乐设备的配置、专用音乐教室的建设、图书馆的各类音乐藏书、多媒体教室的配置等硬件设施属于“硬环境”类别;校歌、校园广播音乐、师生各种活动的背景音乐等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学校环境音乐属于“软环境”类别。

  (一)声音景观

  学校是师生日常重要的活动空间,规划音乐硬环境可以为优化整体环境增加可能性,通过声景产生听觉感官体验,将影响使用者的身心健康。例如,由上海音乐学院设计的一款生态声音互动装置“水玲珑”,通过自然雨水或人工浇水的方式,使水滴流进陶瓮时,与瓮内的水产生共振,发出玲珑剔透的怡人乐音。(26)“水玲珑”装置位于校园的广场上,每天定时启用,这无疑打造了独特的校园音乐环境,也建构了学校特有的校园个性化文化。由此可见,学校音乐的硬环境不仅能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在特性,还可以优化校园的外部环境,让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并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

  (二)校歌文化

  校歌作为学校音乐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个性化文化特征,也是校园中的符号性声音景观。校歌体现了一所学校从建校以来的个性文化理念、悠久历史及教学观等核心思想,可以生动地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宗旨,也可以通过歌词激发学生好学向上,是学校内部激励、外部形象展示的重要方式。它反映了办学者和教育者的理念、要求和愿望,也包含了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校歌文化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精气神。

  校歌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学堂乐歌时期,当时校园歌曲盛行,渐渐地兴起了很多专门为学校而创作的歌曲。校歌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符号与形象标志,所传递的能量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在学生初入学校时,校歌就告诉了学生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从宏观的角度看,校歌在慢慢地浸润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还会引导学生树立爱学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智。一首好的校歌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动听的、能够代表人们心声的音乐。校歌文化作为校园个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无形中能够发挥巨大的育人价值,首先它对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文化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拥有对生活坚定的信念与对学习的不断追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由电子信息系统支配的校园广播系统逐渐普及,我国的学校环境音乐开始了从传统的敲钟声到电子振铃声,再到音乐类铃声的转变。学校环境音乐作为一种被沿袭至今的校园声音形态,在最初的警示信号功能基础上增加了音乐的审美听赏功能和人文关怀,同时,通过学校环境音乐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凸显。伴随着学校环境音乐充满正能量的曲调与节拍,引导着学生进入一种求真、求上、求善的境界,春风化雨般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当优美、向上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产生共振时,学生在清新优雅的学校音乐环境里更能够体会音乐中所赋予的教益与启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