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学校环境音乐的教育价值探究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陈静婧 蔡丽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4-08

  学校环境音乐不仅能凸显校园的空间特性,如果与建筑、自然环境相关联,将更能体现校园的人文风貌和精神内涵。因此,学校环境音乐的择取与编排是否具有科学性就十分关键。生活中往往可见这样的情况,聆听者并没有对某首乐曲进行专门学习,但通过反复地无意识聆听,也可以对乐曲进行哼唱。人的音乐审美能力来自两个方面:直接的音乐认知经验和间接的音乐认知经验。直接的音乐认知经验是指人对音乐的本性认识,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而间接的音乐认知经验则受到每个人的生活与教育环境所影响,可以通过学校环境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和提升对音乐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最后,学校环境音乐具有时间节律性特征。学校环境音乐将校园生活分隔为不同的时间段,不仅可以起到规范秩序和铃声信号的替代功能,还具有调节情绪的美育价值。赵宋光先生早在1987年就在《改革国民音乐教育的九点建议(下)》一文中提出,为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创作并录制各种背景音乐,在不同的活动中使用各相适宜的背景音乐,将有助于把学校生活组织得更加有条不紊。也就是说,在熟悉学校生活、明确具体用途的前提下,为学生创作、演奏并录制这类音乐是当代音乐家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的一个新领域。(11)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曾经提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缓解烦躁情绪、稳定情绪,并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学习兴趣。”(12)通过舒缓的学校环境音乐,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更加有效疏解学生的压力,将学生从困顿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情绪上的铺垫。

  学校是育人场所,学生的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环境音乐的影响。学校环境音乐与师生秩序意识的养成及学校秩序的维系息息相关。有学者指出:“儿童心思多属活放,凡事不守秩序,今以音乐调和之,循腔按拍,则秩序自生。”(13)1928年5月,姜丹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在授课时,若缺少艺术的学科为滋润的调节,必感趣味枯燥。又在自修或休息时,若缺少艺术性的工作导入美的生活之寻求途径,则其“过剩势力”必流而为无意识的或无规律的活动。(14)通过精心编排学校环境音乐来塑造雅致的校园文化,化无声教育为有声教育,把美育贯穿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学校管理上实现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善化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更加和谐美好的音乐环境中学习和发展,达到“以美养性”的育人效果。

  (二)启智教育

  学校环境音乐具有“以美启智”的功能。有研究者发现,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人脑中有数个对应区域会同时被唤醒与启动,它们以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方式同步处理不同信息,且速度惊人。(15)例如,大脑在对声音进行加工时,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会被拆解开来,进而与之共同整体感受音乐。学生听到优美动听且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可以不断激活处于大脑前额叶的内侧眶额叶皮层,通过左右脑协调发展,进而不断加强大脑功能,提升学习效率。针对儿童的认知变化,有研究者随机选择了一些对象进行实验后发现,最初具有相同认知及神经处理水平的研究对象,在学习音乐一段时间之后,其大脑中许多区域处理信息的能力都会比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有所提高。由此可见,优美的学校环境音乐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右脑,而且可以减轻左脑疲劳,促进左右脑整体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启发智力潜能。

  学校环境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与周围的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有美感的听觉刺激诱发相应脑区活动、推动认知能力发展,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神经美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最直观的生物学实验数据。从人体的生理学角度分析,右脑负责音乐、图形感知、面孔识别、空间知觉、距离判断和综合性活动中的形象思维等功能,即右脑思维;左脑则主控语言学习、数字理解、概念构成、时间连续性感受及分析性思维等方面的逻辑思维,即左脑思维。长期以来,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更偏重左脑训练,与形象思维、求异、创造有关的右脑思维尚未充分开发。而美育被认为具有“开发右脑”的功能,这是当前美育研究中最常用的理论之一,也是美育与脑科学最早结合的方向之一。(16)

  学校环境音乐通过其自身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彰显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环境音乐通过校园这一大环境背景源源不断地对学生的身心、智力进行感染和开发。学校环境音乐凭借其优美的声音形态,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学生的潜意识层,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节或抑制负面情绪,逐渐养成谦和的心境,也使得学生能有意识地去审视内心,按美的法则去规范行为和塑造自我,将艺术的高雅融会贯通到为人处世中,感悟到人性之美和生活之美,达到“以美传善”的美育目标。

  二、学校环境音乐作为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隐性课程,也叫作潜在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非计划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之外所受的教育,比如通过学校环境、氛围和文化向学生传递非学术性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等信息。(17)即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和克伯屈所提出的“副学习”过程。

  (一)与显性课程并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8)学校环境音乐是隐性课程,具有潜隐性,它不是直接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一天中重复响起多次,在暗默中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19)学校环境音乐作为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与课堂音乐形成并列、互补与转换的关系。

  王耀华教授曾提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所谓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生态环境,提倡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相结合。”(20)也就是说,学校音乐教育不单单要关注到“小课堂”教室中的课程音乐教育,同时还要着眼于学校环境中的“中课堂”与“大课堂”。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来说,学校教育者与学者们往往把目光聚焦于“小课堂”有限的课程音乐学习,却忽视了课堂外“大课堂”“中课堂”等校园公共空间的听觉文化,即学校环境音乐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价值。

  (二)教育资源的互补与转换

  作为隐性课程的学校环境音乐,是课堂音乐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学校环境音乐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且教材中的音乐作品也可以作为学校环境音乐播放,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