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秦州小曲《绣荷包》的歌唱声学初探

作者: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 陈国强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9-01-20

  本文选取秦州小曲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绣荷包》,从能量、基频和共振峰等方面进行了语音特征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绣荷包》第一段的能量并非很高,能量的波动幅度较大,强弱交替现象较多,歌曲的音域适中,让人听起来清新、婉转。说明歌手在歌唱中可以很平稳地控制着呼吸和力度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需要很好的发声生理机制和较强的演唱技巧,这是唱好秦州小曲的必备条件。《绣荷包》各节拍的基频基本都是呈阶梯式上升,然后再阶梯式下降,充分表达了歌腔舒展、节奏自由、曲调优美流畅,起伏跌宕,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发出的声音具有持久耐力及穿透力。秦州小曲以委婉动听的地方方言演唱,曲调含情脉脉,悠扬婉转,调韵细腻,乡音浓郁,情意悠长,极具秦州地方小曲的独特风格和显明的个性特点。歌手唱 《绣荷包》第一段各个节拍的高能共振峰接近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这主要归因于以假声发声,阻气相对较弱,泛音也就相对少而弱。从共鸣特征来看,共鸣在歌唱发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使人的嗓音变得清脆、明亮,更富有穿透力。另外,由于“秦州小曲”演唱艺术中多运用上部共鸣,也就具备了咬字清晰、准确;声音明亮、清脆、集中,高音较为灵活的特点,这与美声演唱艺术技巧不同。总的来说,基频和能量作为声学重要参数,与演唱风格与表演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只要我们充分理解这种关系,那么对民族口传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促进口传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将指日可待。

  由于本人初次研究秦州小曲的声学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可能存在不足,在研究内容上也仅限于针对秦州小曲《绣荷包》第一段的三个节拍来进行声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个性差异,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逐渐摸索到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中逐渐扩展, 使研究结果更具普遍性。

  参考文献:

  [1] 郭倩. 秦州小曲研究[M]. 西北师范大学,2013.

  [2] 唐忠,刘琳. 秦州小曲先秦文化的脉络[N]. 天水日报,2006-07-29.

  [3] 张雅宁. 秦州小曲剧目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4).

  [4] 张雅宁. 论秦州小曲唱词的艺术特点[J]. 戏剧研讨,2014,(9).

  [5] 邓怡婷. 论秦州小曲的唱腔研究[J].北方音乐,2015.

  [6] 胡阿旭,格根塔娜. 蒙古长调的嗓音特征声学分析[J]. 科技信息,2013,(36).

  [7] 高珊. 基于生理声学的蒙古长短调的数字化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2012.

  [8] 方华萍,李永宏. 蒙古语长调民歌《圣主的两匹骏马》声学分析[J]. 西北民族大学,2012,(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