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语言。它既是语言的母体,也是语言的极致。从古至今,音乐是一直伴随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并且随着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文化的变化而相适应,不断的有新的音乐风格流派从旧的音乐体系中分离出来。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作为一种音乐的创作手法,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音乐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本文主要讨论了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在不同音乐风格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主调音乐;复调音乐;音乐风格
一、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最早可追溯到于9世纪的西欧,就有平行4-5度的二声部合唱形式:“奥尔加农(Organum)”,做为宗教音乐在它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歌调,于其下方加上新的声部,两者形成平行四度或五度的进行;也可从同度开始,逐渐分离至四度,最后复归同度。这是最古老的复调音乐形式。它在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达到顶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斯特里纳,他有大量的多声乐、经文、圣母歌曲、宗教音乐和少数世俗的牧歌。创造了庄重整洁的合唱风格,音乐运用了清晰的和弦风格。到十八世纪初,复调音乐的“对位法”由原来大多为宗教音乐服务的严格体还发展出了自由体的对位技法并逐渐被取代。严格体以合唱音乐为主,自由体则侧重于器乐及歌剧中的重唱、合唱。它的代表人物是巴赫。虽然他的创作依然以复调音乐为主,但是也运用了很多主调音乐的手法,如他在前奏曲中的织体就明显有主要的旋律而其它音响作为配合的手法。当巴洛克音乐逐渐发展得更复杂时,对位法终于重视。对位法不仅没有抑制使用,而且在数字低音上加几个声部后,产生了另一种乐曲形式。在这种乐曲中,上面两个声部(例加小提琴)模仿地进行,下面是一个声部线条,它也参与主题的对位起行。这种音乐形式被称为三重奏奏鸣曲。此外,民族民谣中也普遍存在复调音乐,如西南少数民族的多声乐民歌,以及一些传统的歌剧和旋律,这些都是以复调音乐的形式出现的。即使是现代流行音乐,也可以看到复调音乐(《世界总是美好的》)的体现,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巅峰反映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共存。随着大师的更迭和声理论的发展,主调音乐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从古典音乐时期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作曲家从事专门创作了。
二、主调音乐
主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整部作品的进行以其中某一个声部(多数情况下是高音部)的旋律为主,其他的声部以和声或节奏等手法进行陪衬和伴奏。主调音乐的特点是其音乐的形象构筑明显,感情表达直白明确,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记忆。主调音乐在文艺复兴时期后的古典主义时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就多运用主调音乐的创作手法。在历经了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进入了百花齐放的20世纪后,仍然是音乐创作的主流。自18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主调音乐逐渐成为主流,大小调体系成为和声的基础,和声的表象,调性,情绪情感的表达更加的明确,进入20世纪后,我们所接触的大部分音乐都是主调音乐,如弹钢琴,虽然是双手在键盘上同一时间弹奏多个音符,单其中只有一旋律为主体,大多是右手弹奏的高音部,左手为低音的和旋伴奏,除主旋律外,其他的音都是这主体的陪衬,没有独立的能力,是配在主体上的“和声”。又如今日的一般合唱的二部合唱、三部合唱、也是令各唱一旋律,互相作成复杂的谐调。但是其中只有一个旋律为主体,可以独立,其他的声部都是这主体的陪衬,大都没有独立的能力。这种都叫做主调音乐。主调音乐在整个音乐材料的构象能力方面也是可以让作曲家更加的随心所欲,如柴可夫斯基在钢琴套曲“四季”中使用高音区的快速和弦分解的马在奔驰钟。而黄海怀尔的二胡独奏“马”,是利用远至近脆而弹性的跳跃弓,强震和微弱的颤音,描述了蒙古族牧民庆祝赛马的情况。使用二胡快速弓箭技术和跳弓技术,运用和弦和高音技术,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活泼热情的赛马场面。主调音乐发展所带来的人民对和声学的进一步发展,而和声的色彩,可使人们直接由听觉来感知,不同的和旋结构,不同的和旋走向,可以千变万化来产生极大的模拟和描绘能力,更是让人们对音乐所传达的东西更加的感同身受,更容易产生带入感,也让作曲家能更精细的打磨作品中的每一个细小的情绪走向或是音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