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秦州小曲《绣荷包》的歌唱声学初探

作者: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 陈国强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9-01-20

  从表1 可以得知《绣荷包》第一段第一节拍的能量最大值为85.5dB,最小值为36.6dB,平均值为72dB,第一节拍能量呈现了1 个主要集中区域,主要集中在70~76dB 之间,74~76dB 之间出现了能量最大值;《绣荷包》第一段第二节拍的能量最大值为80.5dB,最小值为39.6dB,平均值为70.7dB,第二节拍能量呈现了1 个主要集中区域,主要集中在68~75 dB 之间,70~72 dB 之间出现了能量最大值;《绣荷包》第一段第三节拍的能量最大值为87.9dB,最小值为27.6dB,平均值为66.6dB,第三节拍的能量呈现了三个主要集中区域,分别集中在58-62 dB、64~66 dB 以及70~78 dB 之间。其中70~78 dB 之间最为集中,74~76 dB 之间出现了能量最大值。

  从表1 中还能得到,歌手唱《绣荷包》第一段第一节拍的歌声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了低音后骤然上升到高音,再从高音骤然下降到低音。歌手唱第一段第二节拍的时候歌声也跟第一节拍一样,持续一段低音后骤然升到高音,再由高音逐渐下降到低音。歌手唱第一段第三节拍的时候歌声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了低音,然后歌声逐渐上升到最高音,然后逐渐下降到低音。以上可以得出,每个节拍的能量的走向基本呈现“拱形”趋势,先升后降的特点表现得非常一致,相比一般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秦州小曲的能量并非很高,却很集中,起伏比较明显。

  (二)基频分析

  基频是声带作周期性振动的最低固有频率,在语音上的表现为声音的高低,在生理上的表现为声带振动的快慢和对气流速率的控制程度。使用Praat 软件分别提取秦州小曲《绣荷包》第一段的第一节拍、第二节拍和第三节拍的基频分析图。

  从表2 中可以得出,歌手唱《绣荷包》第一段第一节拍时基频呈现了两个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别集中在160~210Hz 和260~280Hz 之间, 其中160~210Hz 区域最为集中,190~200Hz 之间出现了基频最大值。歌手唱《绣荷包》第一段第二节拍时基频呈现了三个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别集中在110~140Hz、170~200Hz 和280~290Hz 之间,其中110~140Hz 区域最为集中,160~170Hz 之间出现了基频最大值。歌手唱《绣荷包》第一段第三节拍时基频呈现了四个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别集中在80~120Hz、 130~150Hz、160~175Hz 和190~220Hz 之间。其中90~100Hz 之间出现了基频最大值,130~150Hz 区域最为集中。

  从气息控制和运用来看,秦州小曲《绣荷包》歌唱艺术十分重视呼吸训练,对歌手演唱、发声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歌手唱《绣荷包》第一段第一节拍时基频在一定时长范围内,经常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形成音域范围,波动比较小,在情感变化过程中,会骤然升高或者降低,所以听起来节奏自由。歌手唱《绣荷包》第一段第二节拍时跟第一节拍的演唱法相似,但情感波动比第一节拍更大些。歌手唱《绣荷包》第一段第三节拍时基频从低骤然上升下降,又骤然上升再慢慢下降,这也充分表达了歌腔舒展、节奏自由、曲调优美流畅,起伏跌宕,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发出的声音可以具有持久耐力及穿透力。

  (三)歌唱共振峰分析

  从共鸣特征来看,共鸣在歌唱发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歌唱艺术重要表现手段,它能使人的嗓音变得清脆、明亮,富有穿透力。演唱秦州小曲,就特别需要这种明亮、光彩、穿透力强、金属般的声音,也只有这种声音,才能传送得更远。表3 为各节拍提取的F1、F2、F3 和F4 共振峰基频数值。

  从表3 中可以看出,歌手唱第一段第一节拍时F1 平均值499.6Hz,F2 平均值1227.2Hz,F3 平均值2811.5Hz,F4 平均值3992.3Hz。歌手唱第一段第二节拍时F1 平均值557.9Hz,F2平均值1197.2Hz,F3 平均值2546.9Hz,F4 平均值3755.2Hz。歌手唱第一段第三节拍时F1 平均值581.1Hz,F2 平均值1374.1Hz,F3 平均值2658.7Hz,F4 平均值3862.1 Hz。

  三、实验结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