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关于温州民歌《叮叮当》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洁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6-10
  摘 要:《叮叮当》是温州民歌的佳作,在温州民间传唱甚广。这首只有短短三句歌词的歌曲却充分反映了温州古城风貌、人文景观和民俗象事的来龙去脉。本文从歌曲溯源、歌曲的音乐特征和歌曲的保护与创新等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发展与生存的方向。
  关键词:温州民歌;溯源;音乐特点,;保护;创新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的宝贵组成部分,它来自民间,又流传于民间,集中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浙南的温州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运用温州方言,赞美颂扬美好事物、嘲笑鞭挞丑恶现象,更直接反映温州民间社会的风土人情、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叮叮当》便是温州人家喻户晓,老少皆吟的代表作。在上世纪50年代,这首只有四句形式三句歌词的温州民歌曾唱遍大江南北,并参加全国民歌汇演,获取殊荣。更为重要的是短短的三句歌词,却充分地反映了温州古城风貌、人文景观和民俗象事的来龙去脉。
  一、《叮叮当》溯源
  《叮叮当》是温州民谣中的儿歌代表作之一,曲调形态属撞歌,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它最初是流传于温州市区西山、水心一带的牧童山歌,并没有音乐性,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曲调。它是温州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州音乐。可以说,温州人是吟唱着《叮叮当》长大的,它在温州世代相传,深深烙印在温州人的童年成长记忆里。整首歌曲只有短短四句,而真正的歌词只有三句,但歌词内容涉及温州市区的三脚门、松台山、仙人井、妙果寺、猪头钟等地名景物,文字质朴,曲调活泼,节奏整齐,旋律流畅,用温州方言演唱起来令人倍感亲切。
  “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三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呵咋)。”
  1953年,温州民间音乐工作者鲁剑光在西山田野调查时记录下了当地农民歌手潘波姆、陈煜森演唱的这首民谣。他觉得,《叮叮当》歌唱的是松台山、妙果寺等名胜景点,有利于启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因此,回到学校以后,他就大胆地将《叮叮当》搬上了音乐课堂。在那个到处都是革命歌曲的年代,清新明快的《叮叮当》马上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在校园里传唱开了;1956年,原温州茶厂女工曹茼茼将《叮叮当》带到首都北京参加第一届音乐节汇演,极富温州乡土特色的《叮叮当》在北京演唱后,引起了极大反响;1987年,《叮叮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洲文化中心《亚太地区民歌集》,当时中国入选的七首民歌中温州民歌占了两首,《叮叮当》是其中一首;上世纪90年代初,温籍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为了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奉献中国的民歌,邀请了着名音乐家黎英海为《叮叮当》编曲,姜嘉锵自己又将温州的一些民歌元素加入了这首歌曲中,就这样,《叮叮当》作为中国民歌精华,被姜嘉锵传唱到世界各地;2000年,在首届“中国新民歌大型演唱会”上,温籍歌手吴涤清以通俗流行的崭新形式重新演绎了现代版温州民歌《叮叮当》,并收录在个人专辑《烟花三月》中;2006年《叮叮当》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周杰伦温州演唱会锁定《叮叮当》为“温州一支歌”,准备在演唱会上进行改编献唱;目前,以它为素材创作、改编成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众多,如国家一级演员、温州歌舞团团长卢桂芳、温籍着名作曲家郑小兵、文艺工作者杨学荣相继以不同形式演绎这首经典作品,将之改变为童声合唱、小组唱、独唱等。
  二、《叮叮当》的音乐特征
  自古以来,温州民众就好歌善歌,唐代诗人顾况有诗云:“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东神声,夷歌出烟岛。”可见温州一带的唱歌历史极为悠久。在温州传统民歌中,山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其音调优美,节奏平稳,旋律比较舒畅、悠扬。撞歌,则是山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指温州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歌形式,大多是即兴而作,一来一往互相对撞。据明代姜淮的《岐海琐谈》记载:“每逢元宵节,儿童结伙踏歌,一唱百应。遇别伙歌者,与之较胜,谓之撞歌。”因此“撞歌”也是“斗歌”和“对歌”。 《叮叮当》曲调优美,节奏轻快,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和自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所反映出的“山歌”形式,完全可以代表温州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歌曲朝气蓬勃,以极为简洁的形式结构传达了清澈明净的音乐美感,同时也表达了温州人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