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声乐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四多”的培养

作者:李佳霖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3-27

  一个学生的演唱水平如何,除了看他是否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拥有好的嗓音条件,还要看他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否到位。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到舞台上为观众表演,这就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可是,很多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发声方法是正确的,音色也不错,但唱出来的歌曲感染力不强,都是一个“味儿”;上台怯场,课上练习地很到位,可一站到台上就大失水准,不知手该往哪儿放,眼睛该往哪儿看。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只重修“声”,不重修“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多看”,提升音乐修养。
  第一,看资料,了解声乐作品的背景、风格,加深对作品内容与音乐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真实、深刻地表现它;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和细致的加工,这个前期案头的准备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看演出,观察好的歌唱状态。演唱不但要唱,还要演。“深情并茂”的演唱除了要有好的声音,还离不开自然的、富有感染力的舞台表演。学生的表演经验最初还是来自模仿。多给学生创造演出和观摩的机会,让他们多观察好的歌唱状态,好的舞台表演,结合自身特点,为我所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慢慢发展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四、多唱——克服心理障碍,使得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声乐学习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新的自然阶段。“自然阶段”是指凭自身条件和自我感觉演唱,一般来说唱的比较自然,演唱时自信心也较强。进入专业的声乐训练之后,老师要对学生歌唱时的呼吸、位置、共鸣等多方面提出要求,调整优化原来的唱法,这时学生唱起来就感觉不自然了,甚至都不会唱了。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这种不自然变成自然,把科学的方法转变成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唱法,不用多想,开口就能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来演唱。
  这三个阶段中,第二阶段是最困难的。因为这种歌唱的不自然会破坏学生的心理平衡,一演唱就害怕。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会使这种不自然变成不自信。对演唱的恐惧是声乐教学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讲求教学艺术和策略,让学生在困难时期也能大胆演唱,最终使量变形成质变,从不自然回归到自然。
  第一,无论何时都不可全盘否定。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当,多观察学生的优点,不能学生一开口唱就先批评,全盘否定,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总不满意,怎么唱都是错的,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受打击,最后搞得学生张不开嘴。
  第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特点,因材施教。只要这个学生有学习声乐的基本条件,他必然有他的优点,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程度来提要求,将一个优点慢慢扩大开来,建立学生学唱的自信心。不要只想着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所有东西都一下子灌输给学生,老师那么唱,学生也必须那么唱,这就可能违反了歌唱的正常状态,使学生失去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第三,提出的要求要明确、稳定,具有阶段性和可完善性。教师在讲授发声技巧时,提法要有针对性,要准确,绝不能一天三变,一会儿让学生这样唱,一会儿让学生那样唱,学生一糊涂又不知道怎么开口了!虽然声音的调控涉及呼吸、位置、共鸣等多方面,在开始阶段,教师必须多提点儿感觉让学生去体会,但学生只要能抓住一个,教师就应及时巩固,强化练习,不可一抓一大把,这个还没掌握又提那个,教师一急学生就乱,乱了自然又不敢开口唱了。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演唱欲望,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五、结语
  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更要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与探索,只有这样,他们的声乐学习才有可持续和可发展性,才能使他们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浙江桐乡嘉兴教育学院桐乡校区   李佳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