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声乐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四多”的培养

作者:李佳霖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3-27
  【摘要】要学好声乐,除了有良好的嗓音条件,教师科学的发声指导,更要学生自身善于思考,勤于练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是优质高效的,学生的学习也才有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  声音概念   启发式教学   音乐修养   因材施教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即人声的音乐。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对人的声音进行训练,制造歌唱乐器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声乐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
  作为一门技能的学习,教师的口传心授是十分重要的,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着很大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作为教师,要想使得教学事半功倍,就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即“四多”的培养——多听、多想、多看、多唱。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一、 多听——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树立一个好的声音概念
  声乐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内心听觉,建立声音概念的过程,想要声乐教学顺利开展,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听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声音概念。声音概念的建立,依靠的是丰富的听觉积累,也就是要多听。
  第一,听录音。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聆听名家大师的演唱,拓宽音乐视野,积累音响素材,丰富音乐记忆。在听赏声乐作品时要仔细深入,反复聆听。教师要恰到好处的给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和点拨,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验歌唱家们的倾情演唱,理解他们运用声音的技巧,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表现等,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使他们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好的声音概念,提高他们对歌唱声音的感受力。
  第二,听自己。对自身声音的听辨,能很迅速,有效的促进学生声音概念的形成。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去听自己的声音,指导他们自我分析与比较,研究自己演唱的声音形象与想象中的好的声音想象是否统一,音量的大小,音色的明暗,声音的张弛,呼吸的急缓和演唱的情感等表现是否恰当。教师还可以把学生演唱的声音录下来,让他们自己回放、纠错,有了好的耳朵,好的声音也就自然而来了。
  第三,听教学。声乐教学中,相互聆听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采用协作式的小组课教学,学生逐个演唱,教师指导,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唱完后,大家一起来评析,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的听赏,可使学生对声音的判断能力逐步加强,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
  二、多想——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正确发声方法
  学生有了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之后,就要调节全身各部,协调发声。这是一件极需动脑筋的工作。教师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形成良好的内视觉,用感觉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并进行演唱的实践。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学唱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练习时是否动脑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第一,不要一味灌输,要启发式教学。每个人对声音的感觉是有区别的,同样地口腔打开,教师感觉用“打哈欠”来表达很贴切,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把它想象成“大吃一惊”更容易掌握。所以,教学时,教师的教授要以学生为本,多问问学生的感受,不可一味灌输,只要和自己的感觉不一致就给予否定。对于学生的演唱,只要效果是对的,那就要肯定,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
  第二,留点课后的思考作业。声乐教学多为技能练习,口传心授,基本上是无纸化教学,但给学生留点思考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对课上的所学、所感、所惑用笔记下来,课后进行研究,下一节课能带着问题来上课。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是高效的、有共鸣的。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大大提高,课后能像老师一样仔细观察和分析声音存在的毛病,然后“对症下药”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多看——了解作品背景、风格,观察好的歌唱状态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