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美与文化素养的提升是高中音乐与语文学科的核心培育目标,而学科融合式教学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探索高中音乐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以语文经典文本《关雎》和二声部合唱版《关雎》为个案,在跨学科学习的情境中,采用律动诵读、旋律演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文化理解、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通过总结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要点以及教学成效,体现音乐与语文学科教学融通的实践性特征,推进“以人为本“”人文化成”的跨学科融合式教学。
关键词:审美;文化素养;高中音乐;高中语文;学科融合;《关雎》
一、高中音乐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1.“学科融合”的基本理念
“学科融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①这一理念旨在强调学科之间的资源互通和教学关联,主张对相关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通,以此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科融合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勇于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结合两种及以上的学科教学思维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科融合教学,教师可以有效汲取不同学科的优质教学思维和方法,同时学生也可以体悟学科知识优化组合的魅力,达成核心素养提升的目的。
2. 审美与文化素养提升的现实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均提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不难看出,两个学科在审美与文化层面的核心素养上具有相通之处。并且它们都指向一个更大范畴的教育目标——美育,而美育的核心要义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打破既有的教学模式,将社会需要和学科创新有效结合,“拓展以文化、艺术、人文类课程为主体的美育课程,充分挖掘其他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发挥艺术、人文类相关学科的优势,以专业教育带动美育通识教育”。①在这一大的问题域中,高中语文和音乐成为最可能践行学科融合的两门课程。由此,本文以《诗经》中的名篇《关雎》为例,从审美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索高中语文和音乐融合教学,以促成学生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与音乐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以《关雎》为例
高中语文与音乐学科对不同形式的《关雎》作品的分析,可以打通两门学科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上的目标一致性,中国传统诗词里“诗乐一体”的民族特性,提供了二者进行学科融合的有利契机。下文将以教学实践为重点,剖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完成审美和文化素养提升的根本目标。
1. 基于审美感知的律动诵读教学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跟随律动、富有情感地进行诵读,能够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到古诗词中重章叠句的表达之美、节奏鲜明的韵律之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其对语言美的体验也会变得愈发立体和丰富。
《关雎》的美不仅在于语言形式的艺术性,更在于朗读吟诵时的韵味。吟诵是介于念和唱之间的一种“读”,“强调反映古诗词入声之法的吟诵往往更能表现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味,可以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古诗词独特的音乐美,增加审美趣味,丰富学习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吟诵,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联想与记忆,使学生在自成曲调的低吟浅唱中,反复琢磨作者的心意,逐渐达到越千百年而与作者心意相通的境界,从而提高学习热情”。②无论朗读还是吟诵,都需要理解诗歌的遣词造句、语言形式、艺术特点、主旨大意等内容,以便于更好地传达出诗歌的韵味和意蕴。
在二声部合唱版《关雎》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诵读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体验、鉴赏。在引导学生诗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尤其注重对于语言形式与结构中“重章叠句”的鉴赏,如“窈窕淑女”在全诗中共出现了四次,且都位于每一个四句中第三句的位置。从形式来看,具有很强的工整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诗的行进感。有学者认为:“重章叠唱,可以通过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创造浓郁的意境,可以反复强调一种思想或愿望来加强主题的感染力量,可以起到一章比一章诗意发展或感情加深的作用。”③诵读时,学生能够体验到同样的一句“窈窕淑女”在不同段落中与前后诗句营造出的不同艺术氛围,从语言的形式美中体悟层层递进、错落有序的画面感。在反复之间,语言呈现一种对称之美,在回环复沓中又体现出语言的灵动和情感的力度。
《关雎》的音韵是诵读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清代学者沈德潜曾说:“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④诗词格律中的平仄是诵读时最基本的语言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关雎》的第一章是隔句押韵,且为一韵到底,韵字为“鸠、洲、逑”。主要采用比兴方式引出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情意绵绵如关关鸟鸣,在诵读时可以拉长尾音,体现绵绵之意。第二章的“流”“求”为隔句押韵的韵字,强调君子对淑女的日思夜想,语气比第一章更强烈一些,“之”作为代词还具有词尾调节音节的作用,使得情感得以延续,也更为浓郁。第三章的“得”“服”“侧”都为入声韵,读起来有些短促、低沉,“辗”“转”“反”三个上声连用,顿挫起伏,表明追求淑女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展现出一种相思而不得的痛苦。四、五两章的偶句押韵(采、友)和去声收尾(芼、乐)体现得到佳偶时的愉悦,重读“友”“乐”,拉长“之”,表达出兴高采烈和欢欣鼓舞的情绪。
《关雎》一诗采用四字一句的形式,但在诵读时的节奏并非依据传统四言诗“2+2”的诵读节奏,有时会变为“1+3”的节奏。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在诵读时注意前后节奏的变化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为象声词,是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以关关之声入诗,清脆悦耳,婉转动听,诵读时可稍作停顿延长,以示关关之声的绵延韵味。雎鸠的出现,让人联想到自然与生命的美好,一声声清爽的鸣叫声,似乎在预示着美好事情的发生。“在”的单独断句,有一种强调的意味,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告诉读者就在那个河岸边,即将出现一位“窈窕淑女”,让君子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