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科融合教学对学生审美与文化素养提升的成效
作为文学传统经典诗词的《关雎》与基于《关雎》而创作的当代音乐作品之间,在审美和文化方面具有紧密相通性,这种相通性奠定且促成了高中音乐和语文学科跨学科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诸如此类的学科融合式教学的普遍性与可推广性的成效、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科而言,学科融合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堂和教学实践的创新
学科融合式教学打破了既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输出模式,倡导采用和汲取不同学科的教学特性和授课方法,在综合性的多维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促成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和带动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艺术之美。
高中音乐和语文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营造情境和课堂氛围。诵咏是古诗文学习的特性,演奏和演唱是音乐学科的特性。在语文与音乐的“诵”与“唱”融合的情境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感知美、体验美,同时激发情感共鸣”①,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感受古人编排与唱诵《诗经》诸多篇章的具体社会风俗与时代风貌。在理解作品的文本内容、表达技巧、韵律节奏的基础上,沉浸式地吟诵作品,形成与古人“对话”“对吟”的想象性氛围,充分体会传统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在学科融合式的创新性课堂上,音乐与传统诗词相互“赋能”,在虚实结合的情境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华夏美学的特性在高中课堂上得以充分彰显。
2. 对教师而言,学科融合式教学鼓励“合作社”式备课,即“跨学科‘共学共研’”
跨学科教研活动加强不同领域教师进行跨学科与多学科的交流,“确保参与性、全员性、协作性”②,成为创新课程的必备前提。有一线教师提出跨学科教研的方法,如“组建学习共同体、共建学习生态”“组建协作工作坊、共建研究生态”③,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教师要提取和共享不同学科的特性,在遵从学科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机融合,最后达到“1+1>2”的效果。
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类情感、抒发情怀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彰显出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从艺术的高度、人类文明发展的广度以及学生的多维视角,来发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本文所讨论的音乐与语文学科中,语文学科可以为音乐课程呈现出乐谱创作中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课堂不再是以往单一的乐谱讲解,教师可以扩充和丰富乐理部分的内容,让“不可见”的乐器声线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构思成一道“可见”的诗、情、画、意兼备的独特风景,师生实现“情感式”的演奏和演唱。
3. 对学生而言,学科融合式教学可促进其对学科知识与审美的新理解与新感知
这些诸多“新”的内容,必然会助力学生在审美和素养方面的提升。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主体,在常规的学科学习中,教师往往遵循“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学生参与度相对较低,在理解文本的丰富性和多维性上不够充分。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和利用各学科在多重感知模式上的特性,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在《关雎》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情境来理解文本,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文化传承方面,更具体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要义。学生能具身感知古诗词与音乐的魅力,重新激发中国传统“诗乐一体”的文化特质,增补经典文本的多重维度,沉浸式感悟和理解古代人的生存方式。在吟诵、演奏和演唱时,完全沉浸于艺术之中,以此丰富情感体验,感知和理解文学与音乐在文化和审美上的差异与相通之处。与此同时,美育在课堂上得到逐步落地,学生的认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意识、流畅的情感表达能力得以充分提升。学生重新回看课本和乐谱时,可以体验到单纯的文字和五线谱之外更丰富的艺术与文化内涵,进而从音乐与文字中汲取生命的能量,感悟音乐中的诗情与语文中的韵律。从这个视角来看,本文虽然只讨论高中语文与音乐两个学科融合式教学的具体实践,但其中的基本逻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和推广至诸如历史与语文、地理与音乐等跨学科融合式教学中。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
(1)刘欣:《新时代中小学美育建设:问题、原因及对策》,《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第235-239页。
(2)吴秀菊:《吟诵,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以〈关雎〉教学为例》,《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年第10期,第31-34页。
(3)夏传才:《十三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4)沈德潜:《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页。
(1)靳路娟:《探讨中学音乐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有效途径》,《学习报·教育周刊》,2023年12月18日,第14版。
(2)王小平:《跨学科主题学习教研的关键要素》,《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5期,第28-30页。
(3)陆如萍,李帅帅:《中小学教师跨学科“共学共研”校本研修机制建设》,《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第98-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