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将其融入高中音乐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审美素养。本文阐述了民族民间音乐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意义,探讨了通过作品选择、情境创设和对比分析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判断能力的方法,并提出了校园文化营造、社会资源联动及多元实践体验等具体路径,以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为现代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高中音乐教育;审美能力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引入,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常被忽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民族民间音乐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通过音乐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一、民族民间音乐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一)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民间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在高中音乐教育领域融入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亦为美育教育提供了关键途径。学生通过鉴赏《中花六板》《高山流水》等传统经典曲目,得以领略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旋律与韵律,并洞悉其中深藏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念,进而强化文化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究作品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寓意,解析文化符号,助力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美育领域,音乐鉴赏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超越了听觉的单纯愉悦,更是促使学生深入感知、领悟并表达美的多维综合体验。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旋律、节奏、音色和情感表达等元素,为学生带来了多元审美体验。例如,藏族民歌《天路》与蒙古长调《牧歌》勾勒出了自然与生命的宏伟图景,能够让学生在听觉享受中领略艺术、自然与情感的完美融合,进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三)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样性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不仅可以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拓宽音乐教育范畴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架构。例如,聆听贝多芬的《月光曲》与古琴曲《广陵散》,学生能深刻领悟西方音乐之结构逻辑与民族民间音乐之意境美学,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艺术的对话与交汇。
二、在民族民间音乐鉴赏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
高中阶段,教师需精选典型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适应多样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展示需求,同时与学生的认知和审美需求相契合。在挑选作品时,需兼顾艺术、文化、教育三者的融合,并重视地域特色、艺术风格及呈现形式的丰富性。
以教材中鼓乐铿锵的《滚核桃》和江南丝竹的《中花六板》为例。这两首作品分别代表了北方鼓乐和南方丝竹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滚核桃》节奏强烈、铿锵有力,其音乐表现形式充满张力与力量感,充分展现了北方音乐粗犷豪放的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演奏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演奏者动作与音乐的节奏配合,让学生感受到表演的震撼力。同时,介绍作品的民俗背景及其在节庆活动中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背后蕴含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中花六板》则是江南丝竹的经典作品之一,以柔美流畅的旋律和细腻优雅的音乐风格著称,其音乐表现力深受江南水乡的文化滋养。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原曲并展示乐器的演奏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南丝竹中和谐、悠扬的意境美学。同时,通过讲解作品的结构特点与乐器搭配,帮助学生理解江南丝竹中旋律与节奏的细腻表达。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感知音乐
运用情境创设这一关键手段,旨在显著提升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感知与体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能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情境模拟,全面展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及文化底蕴,从而让学生在听觉感受之外,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鉴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融入阿炳的生平经历,运用影像资料描绘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及创作渊源,进而阐述作品是如何以旋律倾诉出凄美与坚韧的生命意志。当学生基于对阿炳生平的深入理解,重新聆听音乐作品时,将对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契合,进而丰富其审美感悟。
在学生聆听彝族民间乐曲《阿细跳月》时,教师可巧妙融入彝族舞蹈影像或基础舞步,引导学生鉴赏音乐节奏与舞蹈的节拍,感受作品的活力与民族情感。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得以跨越听觉,借助视觉、情感与肢体动作深度体验音乐之美,领悟作品中的艺术魅力、民族特色与情感内涵。课堂中,教师还可巧妙设置“情景创作”环节,引导学生在音乐氛围中挥毫泼墨,绘制插画,或是将听到的乐曲转化为动人的故事,进而抒发内心的情感。
(三)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进而塑造其理性的审美理念。在民族民间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跨文化、跨风格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对作品旋律、节奏及表现形式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思索其审美价值。
教师可通过播放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月光》与中国古琴曲《流水》,引导学生于旋律结构、音色特点、情感表达三方面展开深入赏析。钢琴曲《月光》所呈现的是结构严谨、表现力丰富的美学风格,而古琴曲《流水》则展示了中国音乐内敛而意境深远的审美特色。
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对比鉴赏现代改编版本与传统版本。以蒙古族民歌《鸿雁》为例,剖析其两个版本在旋律、情感及受众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现代乐章对古老民族旋律的沿袭与革新,进而激发学生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意识。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就特定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积极展示各自的审美感悟与研究成果。
三、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与欣赏以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内,学校应着力打造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氛围,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日常学习中,以此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审美滋养。可举办“民族音乐文化周”“传统音乐展演”等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多元民族音乐形式的机会。举办涵盖音乐表演、主题讲座及民族乐器展览等活动,助力学生全面领略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