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还可举办音乐创作与演出活动,通过互动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校园文化景观装饰中,学校可采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诸如乐器图形,以民间传说为题的壁画与宣传栏,以加强民族文化形象的视觉表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偏好,促使学生与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精髓更加紧密相连。
(二)社会资源与跨界合作
学校内部教学与文化建设是民族民间音乐推广的基石,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跨界合作,构筑了更为宽广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地方文化机构携手非遗传承人或文化馆,将专业人才引入校园,开展现场演出及专题讲座,不仅能够点燃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浓厚兴趣,更促使学生能够深入领悟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蕴。
依托高等教育机构资源,学校得以与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构建紧密的联结纽带。联合举办讲座、研讨会以及音乐节,使学生得以接触民族民间音乐的顶级表演与学术成就。聘请大学生作为指导者,与高中生进行音乐领域的互动学习,此举有助于双方的知识交流与经验传递,进而为高中生的审美培养开辟新的途径。
(三)多元文化体验与社会实践
文化体验与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尤其对民族民间音乐这一综合性艺术形式而言,对其的深度认知更需借助多样化途径。组织学生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地与非遗传承中心研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承作用。学生通过接触民间艺人、投身音乐节庆或音乐演出,能够深刻体验民族民间音乐在社会多元场景下的应用及其价值呈现。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术探讨中,引入跨学科活动,能够拓展学术研究的多元视角。学校可将音乐与历史、美术、文学等诸学科融会贯通,精心构筑融合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得以探究特定民族民间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文化渊源,亦或创作与音乐主题相契合的视觉艺术杰作。同时,还可融合多学科的学习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多维度分析和表述的过程中,显著提升音乐鉴赏水平。
此外,社区文化活动成为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途径,学生得以将所学音乐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在社区活动中心举行民族民间音乐交流活动,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表演或解说,广泛传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四)多维评价机制与审美发展反馈
在评估学生参与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能力成长时,亟须构建一套科学且多角度的评价体系。教师能借此洞悉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其中,过程性评价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可通过审视学生在音乐鉴赏与创作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翔实记录其情感波动、思维轨迹及创新尝试。在鉴赏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讨论中形成的见解、参与创作活动时的行为举止,均构成评价学生的多维视角。全面呈现学生审美成长轨迹的动态化评价方法,彰显了其独到之处。
多元化评价主体拓展了评价的视野,不仅包含教师的专业评判,还纳入了学生自我评估、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及社会层面的评价。在自我审视与同侪互评中,学生得以更深刻地洞察自我审美特质及其不足;学生能够通过社会观众的反馈,感知到自己的作品或表演在更广阔受众层面上的影响程度。音乐教育工作者可精心构思开放型作业,诸如指导学生撰写音乐研究论文、创作民族音乐改编作品,亦或策划音乐主题盛会。此等测试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融会贯通所学,亦能彰显学生审美鉴赏与操作技巧的实践成果。同时,学校应对学生的审美发展实施长期追踪,并对其能力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教育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四、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鉴赏水平。通过典型作品的选择、情境创设与对比分析等多元化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还能在情感共鸣中激发对美的感知与思考。同时,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此外,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社会资源的合作以及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形成更为综合的审美判断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能够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蓝小曼.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2024(23):196-198.
[2]刘刚.试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2):118-120.
[3]高刚晓.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化产业,2021(12):134-135.
[4]董敏.高中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融入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24(2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