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高中音乐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学探究

作者:上海市七宝中学 诸可汲 朱越 张硕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5-16

  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关雎》乐谱中所呈现的乐句节奏进行律动诵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作品结构的深度感知。二声部合唱版《关雎》由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黎英海谱曲,调性建立在F徵调上(宫音bB),曲式结构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乐句在A段与A’段中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呈现,且B段采用了区别于A段的节拍,三段的节拍为5/4→4/4→5/4。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律动诵读时,尤其要让学生注意,作品节拍产生变化时的律动感也出现了鲜明的差异。

  仍然以“窈窕淑女”这一句为例,在四次中,第一次处在A段,节拍为5/4拍,前三个字对应6个八分音符,最后一个字对应2个四分音符,呈现出3+2不对称、错落的律动特点;第二次出现在B段,节拍为4/4拍,“窈窕”和“淑女”分别处在两个小节中,各自占据4拍,呈现的是不同于首次出现的“窈窕淑女”的工整感与四拍子立体律动感。

  同样的一句“窈窕淑女”在A段、B段中呈现的律动完全不同,教师可以通过打指挥拍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A段中的“窈窕淑女”节拍为5/4,将前三个字对应的6个八分音符拍点作为一组,最后一个字对应的2个四分音符拍点作为另一组,由于“女”字占据两拍,学生仿佛能够在有律动感与重音感的诵读中感受到一位女子缓缓而来,被其贤良美好的芬芳打动;B段中的“窈窕淑女”节拍为4/4,此处的“窈窕”“淑女”各自对应4拍,学生在律动诵读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对称工整的乐句营造的似曾相识之感,仿佛瞬间置身于“君子”与“淑女”生活的时代,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也正是学生在富于律动感的诗歌诵读中对美的追求。

  后两处“窈窕淑女”处在A’段,节拍为5/4,从前后诗句可以发现,其含义是君子对贤良淑女一见钟情、二见倾心后,通过琴瑟、钟鼓等乐器来进一步表达对“窈窕淑女”的倾慕之情。两个乐句虽节拍相同,但是音域不同,第三处“窈窕淑女”的旋律集中在小字一组,双声部旋律相同,听觉感受较为温厚,如同琴瑟和鸣般和谐;第四处“窈窕淑女”的高声部旋律则扩展至小字二组区域,低声部旋律与第三处“窈窕淑女”旋律相同,和声呈纯四度叠置关系,听觉效果立体高亢,如同钟鼓敲击般嘹亮

  通过引导学生以诵读促进律动感知的方式,能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升对于《关雎》美妙律动的深层体验,感悟到诗歌所展现的语言形式之美、律动所表达的艺术形象之美。

  2. 基于文化理解的声部演唱教学

  通过律动诵读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对《关雎》所蕴含的语言形式之美、艺术形象之美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诗歌创作、五声调式进行深入解读与剖析,并带领学生通过二声部旋律演唱的方式,深入体验《关雎》之美。声部演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活跃性和创造性,感知音乐的立体魅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音乐特点,可以促进其对作品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声部演唱中和谐身心、涵养精神,进而提升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追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上文提到,《关雎》带有地方性土风歌谣的特征,即“乐”的民间特征,从这一点来看,作品文本兼具“歌”“乐”的特点,也即上文所说的“诗乐一体”,此一特点在音乐旋律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关雎》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一元思维的特点,注重主客体的互融共生,作品内容中蕴含着和谐共生的画面与意境。教师从文化解读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所体现的“歌”“乐”特点进行理解,并深入剖析其文化内涵中互文的艺术表达,促进学生体验作品艺术性、思想性。

  随后,在深入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二声部合唱版《关雎》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二声部演唱。演唱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关雎》乐谱中所呈现的以五声调式为创作基础的雅乐特点。可见,《关雎》是一首雅乐作品,即以bB为宫音的五声音阶加入变徵和变宫。

  以ABA’三段式结构进行分段歌唱教学为例:

  【段落A】

  A段的乐句结构为7小节+7小节结构,这与雅乐中包含的7个基本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在单位的数量上呈现出区别于常规小节数、拍号的不对称美感。

  在第一个7小节乐句中,二个声部的旋律完全相同,学生在作品的呈示部分进行齐唱。第一乐句中的旋律建立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上,还未出现雅乐中“变徵、变宫”二音,所以教师强调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第一主题句的音准,将基本的五声旋律演绎得尽可能准确、柔美。第一乐句的最后2小节,低声部出现了“徵、角、商、宫”四个音的音阶下行,作为过渡句引出之后的二声部和声进行。

  在第二个7小节乐句中,高声部旋律向上平移了三度,低声部保持第一主题句的旋律进行,从而营造出连续的大三度和纯四度的和声进行模式。特别是第二乐句中的第一个小节,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形成连续的大三度音程进行,在此期间,雅乐中的第一个特征音“变徵”出现,乐谱中为e2。学生在二声部演唱的过程中,高声部与低声部需特别注意,这里出现的变化音容易影响两个声部的音准,必须时刻聆听对方声部,并以对方声部的音作为参照,进一步提升自己声部的音准控制度。

  【段落B】

  B段节拍瞬间转变,从5/4到4/4,二声部的创作方式也采用模仿式复调写作手法,高声部与低声部的节奏几乎相同,并间隔2拍出现,演唱时应打好拍子,二声部错开2拍轮流演唱并控制好节奏。

  虽然二声部旋律错开2拍,但和声叠置仍然存在。高声部与低声部保持着纯五→小六→纯五→小六的音程关系,二声部所营造的山水般的听觉体验中蕴含一丝淡淡的小六度音程所展现的柔美色彩。所以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程交替的练习方式,引导高声部和低声部进行音准与和声的准确度训练。

  【段落A’】

  A’段作为再现段,与A段几乎相同。其第二乐句中的最后2小节,低声部再次以音阶下行的模式为高声部配和声,依次为“商、变宫、羽、徵”,这与A段中第一次出现的“徵、角、商、宫”音阶下行形成五度和四度的音程关系,且出现的变宫音,即a1,为雅乐中的第二个特征音。所以在演唱过程中,高声部保持主旋律进行的同时,低声部应尽快从B段的五声调式模式转变至雅乐模式。

  尾声处的歌词为“钟鼓乐之”,文本中体现的内涵是“君子”进一步用弹琴鼓瑟、敲钟击鼓的方式来向“窈窕淑女”表达爱意,所以此处的音区较高,和声叠置跨度较大,高声部与低声部在演唱时应控制音量,避免走音等情况的发生。伴随着最后纯五度与纯八度的和谐纯美之声,作品落下帷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