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常态课的构建——基于“联结”教学策略

作者:宁海县正学中学 丁锦玲 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印滢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2-11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要将教材“读厚”,又要将教材“用薄”,应结合具体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以此为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主题归类意识,形成体系知网,积累鉴赏基础,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图3 单元主题式联结策略示意图

  (四)拓展整合—选材综合式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信息源,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但是没有一本教科书的编写是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毕竟值得学生鉴赏的好作品也是数之不尽的。因此,在常态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酌情调整教学内容,即以教科书为主,酌情挑选课外作品进行适当联结,活用教材,拓展整合。

  学生的音乐素养依赖于教师的深度教学,而教师的深度教学依赖于对教材的深度开发。可见,构建联结策略的教学生长点还有很多,唯有不断探寻,联之巧妙,才能教有实效,进而落实核心素养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

  二、“联”在学生,构建生本课堂

  联结鉴赏策略是基于学情优化设计,立足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思路。它既体现在作品的有效联结,也体现于教学模式的联结建设:以学生为课堂联结主体,构建生本课堂,这也是高中音乐常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音乐实践的重要体现。

  (一)教学引领—师导学

  师导学,目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导学既是对教学顺利开展进行的铺垫,也是对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方向引领。教师导学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导学的种类可分为任务单导学、微课导学、学案导学等类型。这些都是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相联结。如前面提及的《幻想交响曲》构课过程,就需要联结多个乐章片段进行赏析,而且为了让学生有更清晰的学习思路,可以制订一份课堂任务单辅助教学。(见图4)

  图4

  通过以上课堂任务单导学,使学生对不同乐章中的“固定乐思”进行探究,能够进一步理解“固定乐思”作为标题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以及其随音乐内容需要而变化的创作特征这一教学目标,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在感知音乐主题时目标明确。这样的课堂任务单既易于操作,又为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方向。

  (二)自主探究—生自学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透彻,尤其在音乐鉴赏方面,学生的自我领悟学习能力在不断加强,自学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常态课中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教师重要的思考方向。生自学,目的是将在师导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后面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结,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的理解。

  表1“文人情致”教学片段

  在常态课中,音乐作品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被推到学习的边缘,处于被动地位。从以上教学片段可见,以探究的意识去感受古琴曲《流水》丰富的音色变化、多样的演奏技法,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让学习真实发生。同时,拉近了学生与古琴作品的距离,而这也正是生本课堂的真实写照。

  (三)合作探究—生生助学

  探究学习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生生助学是指以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分组合作形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而且其内在的价值还体现在学生于合作中的思维碰撞。通过生生助学,让学习者之间的思维建立联结,形成一个班级性的思维大脑,可以集众人的智慧来解决那些单靠个体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任务。在日常教学中,可将学生以5至7人分为一组,并遵从组内异质性原则和组间同质性原则。

  组内异质原则是指分小组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去搭配,在音乐能力、性格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尽量形成互补,以备达到新的学习水平。组间同质原则是指分组后,各个小组在音乐能力,即在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形成大体的均衡。只有“势均力敌”构建原则才能维持更长久的竞争意识,才可以更好地依托竞赛形式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前文提到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构课过程,在让学生感受主题的作曲技法时,就可采用小组间的生生助学方式。

  图5《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教学片段

  音乐教学讲究实效性,针对上述内容,应以音乐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将复调知识点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到位,并将合作空间不断扩大,学以致用、自由编创,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应用与迁移,达成新的理解。

  “丝竹相和”一课涉及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其进行了初步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用书中的文化理解要求—通过了解江南丝竹及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理解形成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2),以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模式,对江南丝竹风格追根溯源。从教学片段框架可见,课堂以始于设问、行于探究、终于理解层层推进,始终以分组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对音乐本体形态的解读和音响的体验,到根据音乐感知升华为文化理解的层面,最终使学生凝练出江南丝竹与江南文化的中和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与文化之间更多的探寻与思考。正如《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写道的:“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3)

  图6“丝竹相和”教学片段

  这种生生助学的教学联结,是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音乐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锻炼与提升。在高中鉴赏课中,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顺应了学生的学情特点,也点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