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音乐教学中运用“新课程”及“新教材”研究

作者:合肥学院教育学院 陈琳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9-04

  再比如在教学“音乐与戏剧”版块时,引导学生了解戏剧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让学生明白它不仅是音乐、文学、表演、舞蹈、美术等形式的综合,还是社会、文化的映射。把“戏剧”与其他版块相融合,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可以以地方戏剧比如黄梅戏、庐剧等为素材进行教学,通过对黄梅戏的起源、徽班进京以及黄梅戏在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对京津文化的辐射等,让学生体味戏曲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选择音乐剧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角色扮演、歌曲演唱、内容表达,让学生体会剧中人物对应的音乐旋律,以及音乐旋律如何体现人的性格特征。

  在上“演奏”模块时,可以通过“演奏”与“歌唱”、“演奏”与“鉴赏”等的结合,体会音乐之美。比如在“歌唱”版块,让有兴趣爱好与专业技能的同学演奏钢琴笛子口琴二胡、琵琶等,甚至还可以通过手鼓等方式,感受音乐自身的魅力。在上“音乐与舞蹈”模块时,可以结合“歌唱”,引导学生通过简单模仿,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同时,通过对不同民族舞蹈风格的表达、实践,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特点与文化,增加知识面。在上“创造”模块时,引导学生把音乐理论与音乐创作结合起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为以后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可以选择全世界广为所知的乐曲,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让学生领会不同国家对同一首音乐的感知与表达。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简单的写词与编曲,锻炼学生“创造”模块的能力。

  3.3 融入地方音乐文化

  高中音乐的素材很多,各版块的教学内容也很丰富。为了实现多模块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积极融入地方音乐文化,这不仅有利于音乐知识的传授,更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1)地方特色音乐。地域不同,音乐的文化就不一样,正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才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安徽就有黄梅戏、庐剧、青阳高腔、怀远民歌、凤阳花鼓、巢湖民歌等,高中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模块教学中融入这些地方音乐文化元素。比如通过对《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教学,回顾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通过《摘石榴》的学习,感受淮河两岸地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结合《再见了,大别山》《天仙配》《淮河行》《喊秧歌》等的学习,了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

  (2)民族乐器。中国传统的乐器很多,有些乐器带有地方色彩,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结合其他的音乐元素进行教学。比如傩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其淳朴古朴的魅力,很具有文艺价值。安徽池州的傩戏是多种艺术的融合: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可以以乐器的使用、舞蹈的形式为切入点,延伸出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文化的学习。其他民间乐器如唢呐、萧、花鼓、锣、镲等,可以让学生欣赏、尝试演奏,让学生在倾听和探索中区分出不同乐器的音色,逐步培养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3)传统戏曲。戏曲历史悠久,沉淀了历史的精华,其“唱、做、念、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无不彰显传统文化理念。以安徽为例,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庐剧,流行合肥等地,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徽剧,主要流行于古徽州一带。高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其时代责任,通过对经典剧目的教与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8]“双新”要求下,高中音乐课程既充满着挑战,更是革新的好机会。高中音乐教学应在落实“双新”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出音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叶艳.以鉴赏为基础的多模块整合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12(6):29-31.

  [2]“双新”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如何培育时代新人[EB/OL].(2021-09-29)[2022-06-20].http://new.99.com.

  [3]李恒.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202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