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训练仍然是高中阶段常抓不懈的基础训练,教师要通过发声训练,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本文阐述了学生发声训练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着重解决高中学生发声中存在的喊唱、白声和态度消极的现象,帮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中积极歌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一、避免高音区的喊唱现象
学生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往往存在着高音区喊唱的现象,这是由于歌唱方法的错误造成的,这就违背了轻松歌唱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轻声的哼唱,找到三腔共鸣的歌唱方法,在高音区的歌唱中,巧妙结合头腔,避免声带的挤压,做到喉咙的完全打开,获得歌唱中音色的通畅明亮,让歌唱变得轻松自如。
例如:在学习歌曲《小河淌水》时,我发现好多学生到了高音区就开始扯着嗓子喊,不会运用头腔展开歌唱。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喊唱的现象,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我带领学生用字母“i”进行“sol fa mi re do”的发声训练,在跟随钢琴逐渐升高的过程中,我强调喉头位置的稳定,让学生感知喉咙打开时,喉头的放松状态,用解放喉头的方法展开歌唱,体验高音区歌唱的轻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高音歌唱的头腔运用,我结合了哼鸣的歌唱练习,带领学生进行歌曲《小河淌水》的旋律哼鸣,让学生感知声音从鼻孔向上行至头腔的感觉,哼鸣时我要求学生鼻孔微张,会厌部位积极地抬起,上下牙打开,声音从鼻孔往上哼,为了检验是不是从鼻孔向上发声,可以进行张开嘴的哼鸣练习,如果张嘴与闭嘴声音上没有发声大的变化,就证明歌唱的位置是正确的,而不是用嗓子挤压的歌唱。哼鸣中我同时强调咽喉部位的打开,让口腔的共鸣腔体空间更大,感知声音的通畅。
歌唱高音时一定要学会运用头腔,这是科学歌唱讲求的方法。教师运用字母发声训练及哼鸣的练习,帮助学生体验高音区喉咙的放松,帮助学生学会轻声的哼唱,有效克服学生歌唱高音时的喊唱现象,让他们在解放喉头的歌唱中获得更美的音色。
二、纠正低音区的白声现象
好多学生会存在低音区白声的现象,觉得自己音域范围掌控之中的这些音,可以自由地歌唱,于是就会出现不讲方式的白声歌唱,以至于唱到高声区时声嘶力竭的喊唱还是不能达到音的高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歌唱高位置的思想,要将声音位置统一起来,做到高中低音色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进行歌曲《一杯酒》的欣赏时,我针对学生歌唱中低音区的白声进行了训练,我告诉学生歌唱要有统一的位置,从中低音开始就要注重声音的高位置,尤其是歌曲的起音更为关键,一定要把起音挂在歌曲的准确发声位置。我强调三腔共鸣的歌唱方法,告诉学生三腔的运用比例是随着音高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当中,随着音的不断升高,头腔的运用比例在三腔共鸣的运用中会逐渐增多,而随着音的不断降低,胸腔的运用比例也在不断增多,歌唱中我们要科学地运用三腔共鸣展开歌唱,避免用力过猛,造成白声的歌唱,即使是歌唱低音时,也要注重声音向上唱的面罩共鸣感觉。我引导学生跟随钢琴伴奏进行歌曲单个乐句的练习,帮助学生在歌唱中体验胸腔共鸣的感觉,歌唱中我强调要有统一的歌唱位置,不同的声区虽然共鸣腔体的运用比例不同,但声音的位置却不能随意变动,尤其是歌唱低音时,一定要注重歌唱位置的高挂,要有意识地将声音往上送,不要高低音区位置不统一,造成声音的不通畅。
因为低音区的音域学生可以掌控,所以往往会忽略了歌唱的方法,存在低音区白声的现象。教师要针对歌唱中的这种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引导他们唱好起音,学会轻声的歌唱方法,感知三腔共鸣歌唱中声音位置的统一。
三、改善发声时的消极现象
歌唱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歌唱的状态很重要,它决定着歌唱的效果。音乐教师在发声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歌唱态度,避免歌唱中的消极情绪,让饱满的热情带动歌唱的情感,呈现不一样的歌唱效果,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运用一系列生动有效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歌唱发声的积极性。
例如:在听赏歌曲《看秧歌》时,我在课堂中着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运用生动趣味的手段,带动学生歌唱发声的兴奋点,打造更加完美的音色。我告诉学生歌唱要有状态,首先要将自己的精气神儿提起来,结合音乐作品的情感,展开淋漓尽致的表现,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为了打造歌唱中的欢快情绪,我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进行秧歌的视频观看,让学生感知秧歌场的热闹氛围,为接下来歌曲的演唱做好准备。我带领学生进行单个乐句的发声练习,让学生体验发声中积极状态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养成唱歌之前各发声器官积极准备的习惯,用自已积极的歌唱状态带动歌唱的发声,打造出动听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