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抱怨教学论文没东西写,事实上,反思记录下自己平时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想法,或者记录下其他老师公开课的优点、不足和建议等,不仅可以及时改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些资料日后也可作为写作的第一手素材,再加上一些课例分析,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就可以成为很有教学研究价值的文章。我的很多获奖、发表的论文,其观点和想法都是从“教学反思笔记”中来的,我认为,它是快速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法宝”。
四、拓展整合,推陈出新,不断提升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模之模,乃为至模”。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不能搞翻版,不能吃老本,哪怕是第十一次教同样的内容,也要有其创新性”。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既高效又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需要我们在选材和教法上下工夫。现在“就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缺乏开发和有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没能有机整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参考书和配套课件,全书以音乐文化作为编写主线,由“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创作音乐、西方音乐和亚非拉音乐”四大板块构成,内容多,容量大,每节内容切勿全面铺开每首详听,可选择一两首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重点,让其精练地诠释本单元的特征内涵,力求起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作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丰富教学内容,音乐教师往往都会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些课外的教学素材。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资源,我们要精挑细选,层层筛除,切忌盲目繁杂,要选择一些对解决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对拓展本课知识有效的高品质素材。选择好后,教师一定要自己先全身心地投入、精听细品将要与学生分享的音乐,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合理布局。教学重点始终应放在“聆听—感受—体验”上,知识的介绍穿插于音乐欣赏过程中,老师作恰当的点拨即可。用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熟悉并牢记音乐主题,如学唱主题旋律、分别对比听辨乐器音色、音区、配器、速度、节奏、力度、和声、曲式等音乐要素的变化等,让学生从聆听中获得答案,探寻作品的创作特性,从而掌握鉴赏音乐的步骤与方法。
清代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桥板,有一首自画自题的“画竹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便是郑板桥四十年来艰苦磨炼的经验之谈,使人深受启迪。自然忠实的复制和描摹,最高境界只是逼真而已,而不能表现竹子的精神。他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四十年来,坚持画竹不间断,对各类竹子静观默察,从冗繁到清瘦,熟知了然,不仅是“日间挥写”,还做到“夜间思”,从而达到了“天然去雕饰”、“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理想境界。此种境界,决非急所能达,需要的是恒心与坚持不懈的刻苦磨砺。
我想,艺术的创造也会有“瓶颈期”,只有当我们在一个阶段以后感觉到了“生”,才能进入另一个“熟”的天地。生,其实是对当前自我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上升,突破“瓶颈”,以臻完美,才能取得高深的艺术修养,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