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突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瓶颈期”

作者:叶艳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9-23

  二、自我积累,发挥想象,厚积薄发

  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古代《三国演义》中有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所借的东风似乎靠的是老天爷,但试想,如果诸葛亮本身没有丰富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不可能想出如此妙招的,任何妙计良策的诞生,总是要借助丰富的知识、阅历及大脑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要尽可能多地熟悉音乐作品和相关知识,勤于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不要因暂时出现的“瓶颈期”而轻易放弃努力。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有时候创造活动往往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却会在偶然的联想或启发中取得成功。当年阿基米德从国王那里领受了测量真假皇冠的课题,就因某个“瓶颈”卡住而煞费苦心仍百思不解,后来洗澡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浴缸中“顿悟”到了测量的方法。

  反观现状,很多教师自身对教材中音乐作品的聆听熟悉度不够,对音乐作品中涉及的配器、和声、织体、曲式等较复杂的知识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素材的关注和积累不多,对中外音乐史中各类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音乐认识不足,加上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拼劲,直接导致了“瓶颈”的长期存在。

  我国教育界的先辈朱正元教授曾说过:“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术’:一是‘学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二是‘艺术’(较高的教学水平);三是‘技术’(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教师的“底气”,宽广的学科视域是我们的“眼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学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三术”,教师是无法成就高水平的教学艺术的。许多音乐教师缺乏科研兴趣、经验和主动性,因此科研水平不高,要想“底气足、眼界宽、根基牢”,我们平时不仅要练好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学术课题研究和学科论文的撰写,不懂多学,虚心求教、勤于笔耕、积少成多。

  抽空多读一读诸如《中国世界音乐文化》、《中国古代音乐史》、《西方音乐简史》、《中国音乐史》、《音乐之源》、《走进高中音乐教学现场》、《叩寻教学——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等教育教学参考用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通过观看《复制贝多芬》、《莫扎特传》、《一曲难忘——肖邦传》、《剑胆琴心——帕格尼尼传》、《翠堤春晓——施特劳斯传》、《梅兰芳》等音乐影片来加深对艺术家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的进一步了解。通过欣赏著名指挥家执棒的经典音乐会视频,或去现场听音乐会等方式来熟悉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音乐作品,开阔视野,提升内涵。

  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审美活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歌曲中的文学因素、音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地域风情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听音乐课,我们也要阅览一些其他门类的相关资料,去听一听其他学科的课,特别是那些专家级教师的精品课,有利于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启发和触动。

  三、总结反思,去粗取精,不断实践

  上海学者顾泠沅教授说:“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大量实践表明,大多特级教师的成长过程具有以下共性:按原有经验与知识设计教案——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对照理论吸取集体智慧——按照新的认识重新设计教案——对照实践结果再次反思——按照学生行为调整教案——再实践——再总结把经验写出来。对照目前的状况,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停留在前几步,即使课后有反思并发现了问题,由于自身缺乏钻研主动性和集体教研氛围,使“问题”往往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处于被审视、被否定、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中,然后进行去粗取精,不断改进,才能使经验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对“教学中的不足与亮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问题的预设生成、教学素材运用的有效性”等进行课后反思,每学期准备一本“教学反思笔记”,每次课后一有所得就要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