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课堂教学的应用设计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 陈恬丰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2-15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教育者们不断地教学实践,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愈来愈被众多音乐教师认可和使用。本文以人教版的七上音乐教材为参考,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部分音乐作品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声势、器乐、编创、图谱法进行教学步骤的设计。旨在尝试着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探索实践性及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笔者参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在期末分别从视唱以及旋律编创这两方面来考察学生们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视唱可以反映出识谱能力、音准概念以及节奏掌握程度。音乐旋律的即兴编创是对音乐进行探索的主要手段,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教师们用一些较简单的旋律(包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音程关系在五度以内)以及之前在课本中学过的歌曲旋律作为视唱能力的考察标准进行抽查。经过探讨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刚开学相比能力有所提升,但没有参加音乐类社团活动、没有学习器乐的同学基础还是相对较薄弱,上课时想跟着老师的进度较吃力,被抽到提问时比较恐惧、畏畏缩缩,不太情愿。

  笔者运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本对学生进行授课,课本中一学期只出现两次旋律编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探索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要将创编更高频率地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想象能力。在初中阶段的课本教材中,即兴编创主要还是集中于旋律音程和节奏的创编,通过笔者自己授课以及听课发现,初一的学生对旋律编创了解甚微,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可以当堂理解,并进行正确的编创。但期末测试时,虽然同学们都能在空出的地方填上“数字”,但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注意到拍号以及题目中的编创要求,正确率不够理想。对于课上老师讲过的尽量运用五度以内关系的音程创作,能做到的学生也不多。这样的即兴编创更像是数学中的一道题,从1-7之间任选一个数字进行填空而已。

  在课间和初一学生们的交流中不难感觉出,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还是充满热情的,通过听课以及笔者自己进行授课可以观察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的音乐游戏,极少数学生虽然一开始比较腼腆,但在教师和周围同学的鼓动下也能非常认真地参与游戏。在音乐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会运用拍手、排腿、捻指打节奏这类的声势法,这种方法是将身体作为基本乐器来感知节奏。大多数教师也运用了模仿节奏和带节奏朗诵的方法。对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方法[1]。绝大多数教师在唱歌课中运用声势法,如拍腿、用手划拍、带节奏朗读等方式,许多老师也常常将唱歌课以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进行授课,以“学会唱”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为了“学会唱”而反复唱。这样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学期下来只用这样的方式未免有些枯燥。后期不难发现,和唱歌课相比,学生对欣赏课以及可以使用各式各样打击乐器的课堂热情较高,上课状态非常积极。由此可见,学生们对音乐课总是抱着热情开始,对音乐课堂的内容充满期待,但有时教师们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课堂的期待值,导致学生的期待值逐渐下降,无法集中。

  “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念,这也是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相比最大的优势。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靠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搭建起来的,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们理解音乐,感受音乐。音乐的理解应该从审美感知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审美感知需要立足于音乐的本身特征。音乐的各种要素就是音乐本体以及音乐的特征,教师们可以从节奏、拍号、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各种音乐要素的发展入手,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律动。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编创、声势法、欣赏、打击乐器等方式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音乐中,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兴趣,从而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教学经历,基于人教版七上音乐教材以及课标,设计了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结合声势法和打击乐器,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律动感

  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在节奏方面比较薄弱,而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非常强调对节奏感的培养,在相关教材中有许多节奏练习。节奏练习是从最简单的语言和动作配合的动作开始的,也就是声势法。将听起来似乎很复杂的节奏,转化为学生们日常运用的语言,将节奏常态化、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和语速,比如边拍手边说词语,从ABB型的词语让学生体会三拍子的感觉;从四字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四拍子的感觉。

  人教版七上音乐课本第五单元有一首朝鲜族民歌《阿里郎》,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朝鲜族民歌的风格特点,而大附点加上二八的节奏型就是非常典型的朝鲜族民歌的节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这一节奏特点,笔者在欣赏作品之前,运用声势法,有指向性地让学生来模仿教师。手先打四分音符组成的三拍子,嘴里说ABB型词语。熟悉之后手上节奏型不变,用大附点加一拍的节奏型读ABB型词语,之后用手打出大附点加二八的节奏型,最后将“阿里郎”带入节奏,并带着这样的节奏欣赏全曲,在听到“阿里郎”歌词的时候,用手指拍出对应节奏型,感受由三拍子节奏体现出的朝鲜族民歌韵味。感受到三拍子的律动特性后,再稍微介绍用三拍子主要是与朝鲜族语言的长、短音节有关,音节长短影响了语言的重音,因此形成长短节奏。

  第三单元有一首民乐合奏作品《丰收锣鼓》。由于这首作品风格的特殊性,笔者让学生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来感受不同情感表达的乐句。第一部分a乐句是模进的乐句,在通过唱谱感受旋律时,教师唱前两小节,学生模仿唱后两小节。再听辨主奏乐器,由于a部分打击乐器的音色也比较突出,因此笔者给学生发放了鼓。依照唱谱的方式,学生模仿教师击鼓的节奏,配合音频再次感受音乐。同理,e乐句中运用了云锣这种较陌生的打击乐器,这个乐器表现的是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因此笔者用了音色相近的三角铁让学生模仿音频中的节奏进行敲击。打击乐器容易上手,减轻了操作的难度,丰富的音色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想象。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让他们从旁观者转换为参与者,边演奏边哼唱旋律,手、口一起参与音乐。从课堂的反映来看,这是一种非常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途经。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