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课堂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作者: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中 高洁洁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1-16

  摘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加大融合教育力度,使特殊教育水平能有效提升,积极探索普通儿童、残疾儿童共同学习成长的育人模式,确保融合教育更具实效性。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加大融合教育力度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课堂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的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融合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质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律动等训练活动的统称,侧重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相较于普通儿童,残疾儿童音乐学习难度较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残障儿童探索音乐世界,营造轻松、有趣的音乐学习氛围,使残障儿童能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有效减弱音乐教育阻力。基于此,为使音乐融合教育质量可有效提高,探析初中音乐课堂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过程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的要点

  1. 在教学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

  教师需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明晰该教法对融合教育中残障学生学习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的学生来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选用无声调式的歌曲,教师可指引学生从感知入手边听边唱,使演唱学习不受识谱能力限制,同时发挥人体天然乐器的作用,通过跺脚、拍手、抖肩、摆头等方式感受音乐节奏,还可通过控制拍手、跺脚的力度助残障学生感受音乐的力度,继而提高节奏训练质量。教师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课上引入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手鼓、三角铁、沙球等,残障学生会被这些乐器吸引而参与到固定音型学习实践的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引领残障学生按照节奏跳舞,在音乐情境中大胆想象,想象自己是一棵小草、一只小鸟,自由设计与编排动作。教师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将乐曲用美图展示出来,依托乐曲旋律、速度、力度等特点设计若干符号,用以解释乐曲结构,指引存在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的学生根据有趣且易懂的图形谱学习演唱歌曲或欣赏音乐,有效降低学习难度,继而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高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同时需践行与视觉障碍儿童、沟通障碍儿童、情感与行为障碍儿童及其他残障儿童相关的教育理论,增强初中音乐融合教育的专业性。

  2. 充分了解学情。

  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需坚持育人为本,初中音乐教师需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化残障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刚开学时笔者就发现了班上的三名残障学生,其中小阮诊断为一级听力残疾,因听力受损而出现口齿不清及行为、认知困难的情况。小张诊断为三级视力残疾,受家庭教育影响,小张性格很是内向。小曹诊断为二级肢体障碍,同时学习能力较弱。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初中音乐教师需基于“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探索融合教育模式,确保普通学生、残障学生能共同成长进步。例如,教师可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童话、民谣、儿童诗等内容改编为迷你音乐舞蹈剧,因为音乐舞蹈表演角色多、情景多且生动有趣,所以残障学生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参与音乐舞蹈剧创设活动,发掘残障学生、普通学生的创造潜力,营造民主、互助、活跃、友善的音乐学习实践氛围,使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能做到“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引领残障学生、普通学生唤醒本能欲望,用简单的器乐伴奏、歌声、语言、舞蹈动作自然流露真情实感,使学生能在舞、奏、唱、演的过程中提升表现力、合作能力、创造力等综合素养,继而提高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质量[1]。

  二、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过程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的阻力

  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过程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的阻力有以下几个:一是融合教育理念有待优化,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虽关注残障学生,但对残障学生的过度关注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音乐学习成效;二是融合教育方法有待创新,未能凸显奥尔夫音乐游戏教学法的育人价值;三是融合教育评价有待提效,存在评价笼统的问题,有些学生还无法通过评价调动音乐自主学习实践积极性,评价功能弱化,降低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融合教育质量。

  三、初中音乐融合教育过程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的路径

  1. 理念优化,在融合教育中加大分层教育力度。

  为使每位残障学生均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抓住演、奏、唱、舞、创的机会,教师需在融合教育中加大分层教育力度。一方面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助学生解放天性,丢掉“学不会”“担心挨批评”等精神上的担子,另一方面设计若干音乐实践活动难度等级,使处于不同音乐素养发展阶段的学生可以参与创造、探索、模仿等实践活动,在宽松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中促进残障学生、普通学生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用肢体语言将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时,可分设三个音乐情境,其中A情境中的音乐节奏型较为复杂,同时音乐有一定深度,为音乐核心素养较强的学生而准备,B情境中的音乐节奏型相对简单,多为教师曾与学生一同赏析的音乐,为音乐素养有待提升的学生准备,C情境中的音乐节奏型最简单,音乐旋律具有重复性,为存在肢体障碍、听觉障碍、视力障碍的学生而准备,避免残障学生因音乐趣味活动难度过大而失去创新与表现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分层教育活动中学生会降低习惯性模仿的频率,在音乐情境中重视个人感受,能将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动作、歌声、语言表现出来,这利于促进残障学生个性化发展。

  2. 教法创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设计游戏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具有游戏性,跟随旋律拍手、融入音乐情境设计舞蹈动作、表演迷你音乐剧均可以游戏活动为依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基于此初中音乐教师在融合教育中需有效创设音乐活动。例如,教师在练耳的过程中,可先播放布谷鸟的叫声,而后播放一段纯音乐,指引学生从中找出布谷鸟的叫声,在此基础上跟随音乐节奏设计简单的动作,如点头、抬手、弯腰等,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声乐专业识别记忆能力,在“找布谷鸟”的小游戏中强化残障学生的乐感[2]。再如,教师在进行《蝴蝶飞呀》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玩“舞蹈动作接龙”趣味游戏,教师一方面指引学生借助歌词与旋律积极联想,能沉浸在乐曲情景中,深受“珍惜美好少年时代”人文主题熏染,另一方面设计简单的舞蹈接龙动作,如屈膝、踏步、摆头等,使小组成员能根据旋律做出相应的动作,在组内音乐素养较强的学生会主动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并将简单的接龙动作交给肢体协调能力较差、反应能力较慢、听力较弱的残障学生完成,确保“舞蹈动作接龙”游戏活动能顺利展开,学生能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增强表现力与自信心,还乐于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下挑战有难度的动作,优化残障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继而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育残障学生的综合素养。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