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音乐教师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时代转型的呼唤与要求,音乐教育作为世界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文章将文化生态学方法运用于音乐教育研究,根据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从“文化生态”视阈下对初中歌唱课中进行了分析,例如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设备,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课堂实践活动,推动音乐教育各个环节之间良性运转,使音乐真正成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
关键词:文化生态;初中歌唱课;情境教学;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都非常重视我国音乐文化和文化生态的建设,在二〇一八年对深入构建文化生态价值理念创新发展作出了许多纲领性指示,强调做好中国社会文化生态体系的构建工作,就一定要坚定走好社会主义文化路线,促进优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激励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推动中国社会文化软能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根本性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并首次提出了:“现代化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明确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这些内容都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生态观念。其中这里面包含了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汲取了中国古代传统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音乐教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
因此,本研究在音乐歌唱教学进程中开创教学新模式,创造学生学习新模式,发展课堂新模式。在文化生态的视阈下实现对于歌唱课堂情境教学的探究,在继承中传播,在交流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二、文化生态的概念溯源
文化生态学[1]的创立者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一九五五年由斯图尔德创作发表的《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他给出了文化生态的初步探索思想,对文化中的选择机理做出了研究与论述,他认为,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无法分开,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文化特征是在逐渐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因而相似的生态环境往往会塑造出相似的文化,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差异悬殊的文化。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
“音乐文化”“生态学”两个词语的语义从表面上看来相隔甚远,[2]人类创造的音乐文化是不是也存在生态学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音乐文化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其次,音乐文化因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和完整性;第三,音乐文化已成了一个社会组织系统,具有自身保护特性,会自动地产生一种排除对其自身生态系统有害影响的力量;其四,音乐文化生态是动态的,某种功能在社会中逐渐消失后,又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因素进行新陈代谢。正是这样的新陈代谢,维护了中国音乐文化生态的良性生存与不断发展。
三、“文化生态”视阈下初中歌唱课情境教学的对策
1.建构“动态平衡”的歌唱情境
从本质来看,建构“动态平衡”的歌唱情境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歌唱活动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其中“动态”就是将体态律动与歌唱相结合,通过在歌唱学习中加入体态律动,使歌唱时动静结合,丰富歌唱的表现形式。国内著名音乐教育家沈湘先生说:“我们演唱时会尽量保持声音的统一,并尽量保持中声区既舒服又有平衡感。”[3]这样的平衡总体上而言是指学生呼吸、声带、共鸣腔体的平衡。动态歌唱将体态律动与歌唱结合,深入挖掘歌曲中可以律动的段落,精心设计体态动作,最后帮助学生体验了歌唱表演时通过律动而形成的乐趣,进而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序列[4]。教师还会组织学生展示歌唱环节,由于每个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都有所不同,因而呼吸的快慢、深浅、长短各有不同,但总体要求是引导学生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要求学生不影响声带的规律振动。歌曲中常有高低音的转换,共鸣腔体为了适应声带的变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节,这种调节就是我们所说的音色达到统一。在歌唱课教学中以“平衡”作为主干,以“动态”作为支干,从而实现“动态平衡”的歌唱情境。
2.实施“协调信息”的互动过程
[5]在“协调信息”的互动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学生们未来的长远发展价值需要。首先,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歌唱的方法,放下与教师之间沟通的心里戒备;其次,在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展现,并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将课本中陈述性的知识信息与课堂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动态信息相结合,更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良好的歌唱氛围会让学生们把握音乐的脉搏,全身心地感受音乐魅力。初中生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们去主动探索歌唱课知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表演的方式展示歌曲,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中找到难题,最终解决难题。这样实施“协调信息”的互动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立足“真实自然”的感官体验
立足“真实自然”的感官体验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并利用多种感官共同感受去了解歌曲,在这基础上培养学生们的歌曲表现力,提高学生们需要的素养。[6]感官,是人体负责接收外界刺激的器官,而后作用于人脑中,是连接外界环境与大脑的桥梁。在歌唱课的教学中,首先从听觉角度来说,学生不仅要听教师讲解的内容,还要对歌谱的旋律,节奏,节拍进行听辨而后学唱,因此,耳朵是分析,辨别,记忆的重要感官;其次从视觉角度来说,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们身临音乐世界;再次从嗅觉的角度来说,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呼吸训练,大多会强调“像闻花香一样”,如果教室当中真实存在花香,可以调动学生真实的感官体验,发挥嗅觉功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歌唱方法;最后从动觉角度来说,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对四肢的使用,如“跺脚,拍手”都是动觉的体现,肢体动作的展现可以让学生提高对歌词的理解。在整个歌唱课中,立足“真实自然”的感官体验,包括上述感官或感官之间的联动,都会使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4.追求“多元统一”的歌唱情境
首先,语言文化是歌唱艺术的源泉,既是语言浸化着音乐,同时音乐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融解着语言,语言与音乐之间结合得越和谐统一,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就越强。[7]其次,想象力的丰富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者的任何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表演,以及声音技巧的运用等,都包含着积极的想象活动。再次,如果想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歌唱学习当中,需要使歌唱的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歌曲中描绘的景色,这种融通视觉艺术的歌曲教学,能够成功抓住学生们的目光,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更加深入感受歌曲内涵;最后,歌之至兴处,舞自然而行,如果在学生的歌唱学习中,教师设计并编排几个轻松简单的舞蹈动作,将游戏、舞蹈与歌唱竞相结合[8],那他们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就一定会更加深刻。